柴门掩晴昼,往来人迹疏。
茅檐荫槐柳,鸣鸟近吾庐。
不为弹铗歌,奚愁出无车。
小圃时雨霁,提筐剪春蔬。
有酒还自斟,心与天壤俱。
览此山海篇,一一玩其图。
试问风月侣,知我意何如。
柴门掩晴昼,往来人迹疏。
茅檐荫槐柳,鸣鸟近吾庐。
不为弹铗歌,奚愁出无车。
小圃时雨霁,提筐剪春蔬。
有酒还自斟,心与天壤俱。
览此山海篇,一一玩其图。
试问风月侣,知我意何如。
这首明代诗人李贤的《和陶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自得的田园生活画面。首句“柴门掩晴昼”展现了门扉半掩,阳光洒落的静谧场景,白天里人迹稀疏,显得格外清幽。接着,“茅檐荫槐柳”写出了屋檐下槐柳成荫,鸟儿在附近欢快鸣叫,诗人寓居之处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不为弹铗歌,奚愁出无车”表达了诗人不因物质匮乏而忧虑,反而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需借助外物也能自得其乐。随后,“小圃时雨霁,提筐剪春蔬”描述了诗人趁着雨后的小憩时光,亲自到园中采摘新鲜蔬菜,享受劳动的乐趣。
“有酒还自斟,心与天壤俱”则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即使只有简单的酒,也能独自品味,心境与天地同宽。最后两句“览此山海篇,一一玩其图。试问风月侣,知我意何如”,诗人沉浸在阅读山海经的遐想中,与自然和风月为伴,询问知己是否能理解他这份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自我抒发,传达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