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释用思母八首再依前韵·其一》
《释用思母八首再依前韵·其一》全文
明 / 张国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枯株忽荷再生恩,拊畜身存积思繁。

近恋枫宸摅荩悃,遥依萱树释惊魂。

樊笼乍脱期还哺,禄养重欢戒素飧。

三月乡愁烽火遍,万金归信到衡门。

(0)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与感恩之情。首句“枯株忽荷再生恩”以枯木突然得到新生之恩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因思念母亲而生出的强烈情感。接着,“拊畜身存积思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抚摸动物、寄托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母亲无尽的怀念。

“近恋枫宸摅荩悃,遥依萱树释惊魂”两句运用了枫宸(枫树下的宫殿,借指皇宫)和萱树(古代传说中能解忧的植物,常用来比喻母亲)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既渴望接近皇宫(象征权力与地位),又希望在萱树下得到母亲的安慰,体现了他对母亲的依赖与敬爱。

“樊笼乍脱期还哺,禄养重欢戒素飧”则通过“樊笼”(比喻束缚自由的环境)与“还哺”(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对比,以及“禄养”(官俸供养)与“素飧”(简单朴素的食物)的关联,展现了诗人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渴望回归家庭,与母亲共享简单而幸福生活的愿望。

最后,“三月乡愁烽火遍,万金归信到衡门”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三月的乡愁如同烽火般蔓延,但一封价值万金的家书却能跨越千山万水,最终送达家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母亲的深切思念,以及家书对于慰藉心灵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和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张国维
朝代:明   字:九一   号:玉笥   籍贯:浙江东阳   生辰:1595—1646

(1595—1646)浙江东阳人,字九一,号玉笥。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初擢刑科给事中,劾罢阉党副都御史杨所修等,尝谏帝“求治太锐,综核太严”。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以农民军势盛,请割安庆等府,另设巡抚。后代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十六年,以清兵入畿辅,下狱,旋得释。命赴江南练兵输饷。南都陷,请鲁王监国,任兵部尚书,督师江上。还守东阳,兵败投水死。有《吴中水利书》、《张忠敏公遗集》。
猜你喜欢

杂诗·其二

招摇犹在北,明河影西沈。

徬徨下前除,清风吹衣襟。

露蛩栖衰草,华月明高林。

流光入虚室,照我素弦琴。

《大雅》不可作,抗节自哀吟。

(0)

秋怀·其五

凝霜凋兰蕙,白露被荆榛。

好恶殊以何,零落同秋旻。

天地无终极,物理难长存。

持此有时躯,而怀常苦辛。

始知至人德,乐道在守真。

营魂不自慰,毕景岂再晨。

(0)

对雨·其五

弟妹皆分散,同居此愿违。

少孤长作客,远嫁苦思归。

露柳垂仙佩,风花学舞衣。

昔年吟赏地,回首倍依依。

(0)

述事五百字寄吉侯弟

盗贼生东海,玑衡指北躔。

巢禽初去越,胡马不归燕。

潍汭侨居久,山村假舍便。

慈萱欣日永,小草得春妍。

布乏公孙被,床无子敬毡。

围炉分宿火,和药典华钿。

屡见尘中釜,频经突少烟。

窗寒宵擘絮,镫灺夜陈篇。

羊蔡邻居久,殷韩共地偏。

水清鱼泼泼,风暖蝶娟娟。

秋圃花如锦,春塘柳似绵。

弟兄欢刻烛,甥舅乐分笺。

得意真如许,穷愁半释焉。

不为毛义檄,肯著祖生鞭。

儿赋《渭阳》什,予惭屈姊贤。

征篷汴水外,客路大河前。

梁燕辞何易,藩羝兆已先。

一从云出岫,屡冀水归泉。

大耋占离昃,乔林望景延。

涟如空泣血,嗟若漫呼天。

宛洛迟归鞅,青齐遍控弦。

一棺分旧冢,抔土寄新阡。

骇兽知先步,惊禽敢后骞。

围城孤似斗,假舍小如船。

鼓角晨风里,旌旗落照边。

将军诸道合,节度九营连。

壁垒防应固,凶徒恶未悛。

鼎真鱼莫脱,堤竟蚁能穿。

似说擒张步,还闻遁李全。

泽鸿哀未息,辙鲋涸堪怜。

旧业思馀烬,新居叹坐捐。

至今犹寇盗,回首忆倾颠。

饭少东方来,居无许子廛。

兔真嫌窟少,鸠拙怨巢迁。

窄屋能容膝,荒垣仅及肩。

霜黄垂户草,苔绿上阶钱。

迅景催穷节,愁心畏暮年。

东来书渺渺,西望意悁悁。

异地留王粲,何人引服虔。

近闻烽火息,望尔赋归旋。

(0)

拟塞下曲·其二

自浇雪水洗刀瘢,昨日龙堆接战还。

闻说前山骄虏在,更无归梦度榆关。

(0)

村居

一雨收残暑,乡思又及秋。

初寒多在竹,小梦亦生愁。

叶老虫丝卷,苔明蜗篆留。

村居近三载,归计未能筹。

(0)
诗词分类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诗人
言偃 宰予 仲由 子贡 子有 仲弓 伯牛 闵子 蔡文姬 孟子 孔伋 曾子 颜回 北宋·张载 阮咸 王戎 山涛 章士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