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峰顶心,怀人望空碧。
扫雪开寺门,洒水净僧席。
言笑形外阻,风仪想中觌。
驰心惊叶动,倾耳闻泉滴。
岂虑咆虎逢,乍疑崩湍隔。
前期或不顾,知尔隳常格。
如今谁山下,秋霖步淅沥。
吾亦聊自得,行禅荷轻策。
松声畅幽情,山意导遐迹。
举目无世人,题诗足奇石。
贫山何所有,特此邀来客。
晨起峰顶心,怀人望空碧。
扫雪开寺门,洒水净僧席。
言笑形外阻,风仪想中觌。
驰心惊叶动,倾耳闻泉滴。
岂虑咆虎逢,乍疑崩湍隔。
前期或不顾,知尔隳常格。
如今谁山下,秋霖步淅沥。
吾亦聊自得,行禅荷轻策。
松声畅幽情,山意导遐迹。
举目无世人,题诗足奇石。
贫山何所有,特此邀来客。
这是一首描写禅房生活的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远的哲理。诗人从早晨起床到夜晚入睡,都在描述自己与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晨起峰顶心,怀人望空碧。” 开篇即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峰顶清冷,心中怀念着某个人或某种境界,而那望向天际的碧空似乎也能感受到这种情思的深远。
“扫雪开寺门,洒水净僧席。”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清洁与简朴。扫雪、洒水都是在打理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这是心灵修行的一部分,是一种内心的纯净和平静。
“言笑形外阻,风仪想中觌。” 这里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交流,即使语言和笑容都不能完全传达,但那种风范和仪态却能在心中触摸得到。
“驰心惊叶动,倾耳闻泉滴。” 心灵的敏锐与自然界的声音息息相关,一片树叶的轻颤足以惊醒内心,而那泉水的细流更是让人专注聆听。
“岂虑咆虎逢,乍疑崩湍隔。” 这里的“岂”字表达了一种反问,即是否担忧或疑惑于世间的猛兽和险阻,但实际上,这些障碍也许只是心灵上的迷雾。
“前期或不顾,知尔隳常格。” 前期的某些东西或许已经被忽略了,而现在明白那曾经坚守的是内在的常规与准则。
“如今谁山下,秋霖步淅沥。” 现在又是谁在山下,在秋天的细雨中缓缓行走,这里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体悟和接受。
“吾亦聊自得,行禅荷轻策。” 自己也只是随遇而安,通过行禅来寻找心灵的平静,而那轻巧的步伐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
“松声畅幽情,山意导遐迹。” 松树的沙沙声响成为了诗人幽深情感的宣泄,同时,那高远的山意引领着诗人的心灵去追寻那些遥不可及的痕跡。
“举目无世人,题诗足奇石。” 当抬头四望时,却发现没有一个世间的人,而是通过题字在奇特的岩石上留下自己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情感和境界。
“贫山何所有,特此邀来客。” 最后,诗人自称居住在一座贫穷的山中,但却用这首诗来特别邀请那些有缘人前来探访。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心灵交流的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