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吴伐鲜虞,钜鹿围其鼓。
或请以城叛,穆子拒弗许。
好恶苟弗愆,民皆知适所。
弗赏为失信,赏恶则何取。
欲城而迩奸,所丧多无补。
鼓人杀叛人,缮备更守禦。
围之又三月,请降仍致语。
民犹有食色,姑修而城拒。
食竭告力尽,取之方振旅。
不纳叛仍当,不抚降何处。
信如待食竭,菅命岂弗苦。
何云不戮一,谬托怠弗贾。
子鱼诮宋襄,致志鼓儳可。
设其爱二毛,则如服于楚。
比义可知非,何事丘明叙。
浮夸真定评,吾闻之韩愈。
荀吴伐鲜虞,钜鹿围其鼓。
或请以城叛,穆子拒弗许。
好恶苟弗愆,民皆知适所。
弗赏为失信,赏恶则何取。
欲城而迩奸,所丧多无补。
鼓人杀叛人,缮备更守禦。
围之又三月,请降仍致语。
民犹有食色,姑修而城拒。
食竭告力尽,取之方振旅。
不纳叛仍当,不抚降何处。
信如待食竭,菅命岂弗苦。
何云不戮一,谬托怠弗贾。
子鱼诮宋襄,致志鼓儳可。
设其爱二毛,则如服于楚。
比义可知非,何事丘明叙。
浮夸真定评,吾闻之韩愈。
此诗出自清朝乾隆皇帝弘历之手,名为《读左传》。诗中引用了《左传》中的历史故事,探讨了诚信与策略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性。
首先,诗中提到“荀吴伐鲜虞,钜鹿围其鼓”,描述了古代战争的情景,荀吴攻打鲜虞国,将钜鹿包围。接着,“或请以城叛,穆子拒弗许”表明有人提议出卖城市,但穆子坚决拒绝,体现了坚守原则和诚信的重要性。
“好恶苟弗愆,民皆知适所”强调了领导者应公正无私,民众才能明白正确的方向。“弗赏为失信,赏恶则何取”指出赏罚分明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不能随意赏赐或惩罚。
“欲城而迩奸,所丧多无补”警告领导者不应因小失大,过于接近敌人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鼓人杀叛人,缮备更守禦”展现了内部团结和坚定防守的力量。
“民犹有食色,姑修而城拒”说明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坚持抵抗。“食竭告力尽,取之方振旅”表示在资源耗尽时,敌人会撤退。“不纳叛仍当,不抚降何处”强调了对叛徒的处理和对投降者的安抚同样重要。
“信如待食竭,菅命岂弗苦”表达了等待绝境才采取行动的残酷性。“何云不戮一,谬托怠弗贾”批评了那些借口宽容而实际上放任错误的行为。“子鱼诮宋襄,致志鼓儳可”引用了《左传》中的典故,讽刺了宋襄公轻敌的错误决策。
“设其爱二毛,则如服于楚”提出如果对敌人怀有仁慈之心,可能会导致自己被征服。“比义可知非,何事丘明叙”表达了对《左传》中某些道德判断的质疑。
最后,“浮夸真定评,吾闻之韩愈”总结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认为应当客观公正,不应过分夸大或贬低。
整首诗通过引用《左传》的故事,探讨了领导艺术、道德原则、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