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
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
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
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
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
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
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
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
这首诗《行路难(其六)》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描绘了对木材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
首句“隰有桑,阪有漆”,以自然界的景象起兴,桑树生长在低洼之地,漆树则长在斜坡之上,象征着不同环境中的资源。接着,“朝朝斤斧无虚日”描述了每日都有人砍伐这些树木,寓意着社会上对资源的不断消耗和利用。
“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两句,通过一棵古老的树,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价值。即使这棵树已经存在千年,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没有直接的用途,但它依然完整地存在着,象征着某些事物或人才的价值可能在当下未被发现或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或许会被逐渐认识和珍视。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不应被废弃的感慨,强调了遇到合适的人才或时机的重要性。只有当“英贤”出现时,才能真正发挥出这些美好事物的价值。
最后,“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描述了公家寻求大木的故事,匠石(比喻能识才之人)发现了这棵大树,并将其记录下来。然而,这棵大树最终离开了它的根基,飘落在高空中,只能与沙泥相伴,沉入空谷。这里通过大树的命运,隐喻了人才在社会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即使被发现和重视,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资源和人才被浪费的忧虑,以及对遇到合适机会和人才得到充分施展的渴望。
削崖巃嵷俯浩荡,盘鶄风高身欲傍。
人间尘忧不到处,心在塔铃相轮上。
淮南烟树渺千里,江左群峦叠高浪。
瘴合海门深复深,穿射红鳞献奇状。
暝钟初发起江声,洄激噌?作悲壮。
独抱琴心忍终古,山门孤桐为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