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十分满,中秋万古情。
素娥应不老,苍鬓可怜生。
追想欢呼处,翻成叹息声。
悲欢人自尔,月是一般明。
此夜十分满,中秋万古情。
素娥应不老,苍鬓可怜生。
追想欢呼处,翻成叹息声。
悲欢人自尔,月是一般明。
这首诗《中秋月下有感戏效乐天》由金末元初时期的诗人王寂所作,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感慨。
首句“此夜十分满,中秋万古情”点明了中秋之夜的圆满与永恒情感的主题。满月象征着团圆与完美,而“万古情”则强调了这种情感的久远和普遍性,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
接着,“素娥应不老,苍鬓可怜生”两句,将月亮比作不老的女神“素娥”,而“苍鬓可怜生”则是诗人对自己或所有经历岁月沧桑之人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无奈与哀叹。
“追想欢呼处,翻成叹息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回忆往昔欢乐的场景,反衬出如今的哀愁与叹息,暗示了人生中欢乐与悲伤并存的复杂情感。
最后,“悲欢人自尔,月是一般明”总结了全诗的主旨,指出无论人间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月光依旧明亮如初,寓意着自然界的恒常与人类情感的相对短暂与变化无常。
整首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宇宙间永恒与短暂关系的深刻洞察。
笋舆路转崖欹倾,只闻满山泉水呜。
卷书急看已半失,眼不停注耳细听。
石如铁色黑,壁立镜面平。
水从镜面一飞下,蕲笛织簟风漪生。
石知水力倦,半壁钟作天一泓。
水行到此欲小憩,后水忽至前水惊。
分清裂白两派出,跳珠跃雪双龙争。
不知落处深几许,千丈井底碎玉声。
安得好事者,泉上作小亭。
酿泉为酒不用曲,春风吹作蒲萄绿。
醉写泉声入柘木,何处更寻响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