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鞋窄窄步移难,独倚妆楼暮雨残。
情绪逢春那得好,泪痕终日不曾乾。
试拈彩笔惊肌瘦,小傍银屏怯被寒。
恍忽却疑愆素约,箧中时简旧书看。
弓鞋窄窄步移难,独倚妆楼暮雨残。
情绪逢春那得好,泪痕终日不曾乾。
试拈彩笔惊肌瘦,小傍银屏怯被寒。
恍忽却疑愆素约,箧中时简旧书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傍晚独自倚靠妆楼的情景,细腻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哀愁与情感波动。首句“弓鞋窄窄步移难”以女子穿着紧窄的弓鞋行走困难的形象,暗示了她的内心挣扎与情感的沉重。接着,“独倚妆楼暮雨残”一句,通过女子在雨后的妆楼独处,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哀愁的氛围。
“情绪逢春那得好,泪痕终日不曾乾”两句,直接表达了女子面对春天美景时内心的不快和忧伤,泪水不断地流淌,无法停止。这种情感的强烈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试拈彩笔惊肌瘦,小傍银屏怯被寒”则通过女子试图用彩笔书写,却发现身体因悲伤而显得消瘦,以及靠近银屏时对寒冷的畏惧,进一步展现了她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疲惫。这里不仅描绘了外在的景象,也反映了内在的情感状态。
最后,“恍忽却疑愆素约,箧中时简旧书看”两句,表达了女子在恍惚间怀疑过去的约定是否还能实现,同时翻阅旧书寻求安慰。这一细节揭示了她对过往的回忆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情感的复杂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推进,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念的女性形象,展现了明末文人对于个人情感的深刻洞察和表达。
倦游客子何时去,屡欲言归天未许。
故乡乐事时上心,破浪长鱼日登俎。
一蓑一笠得自由,某水某丘犹可数。
前年有诏举逸民,一旦驰驿登天府。
岂知佐理自有才,勉强尽瘁终无补。
青春憔悴过花鸟,白日勾稽困文簿。
栖栖颜汗逐英俊,往往笑谈来讪侮。
倦㒒思归语见侵,瘦马长饥骨相拄。
天生我公出瑞世,辅相明时期复古。
好将图画上凌烟,未遂衣冠挂神武。
髭须半白称貂蝉,步履渐轻宜印组。
道长自觉小人消,乱沮政须君子怒。
得闲有兆天与祥,吉梦初回月当户。
因公此意乞归田,不辞歌诗为公舞。
君不见,竹冠布衣位至尊,汉家丞相非高门。
骊山罪徒满阙下,黥面盗首王皆真。
当时入关佐天子,三杰首数韩王孙。
留侯儒者固益上,讵能刀笔同时论。
秦凶竟从赵高匿,楚虐幸有项伯恩。
英雄归汉有本末,丹青照水颜疑神。
平生折节黄石公,我怀独有沧海君。
咸阳原争两竖子,冥冥者鸿竟离群。
始知高视出一世,四皓未免趋风尘。
留侯功成即乞身,心所师者真其人,赤松黄石何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