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宿仍毡室,虚窗驹影留。
往来任南北,寒暖适春秋。
乍觉招新兴,兼宜纵远眸。
顿移庐不改,拟合唤原舟。
陆宿仍毡室,虚窗驹影留。
往来任南北,寒暖适春秋。
乍觉招新兴,兼宜纵远眸。
顿移庐不改,拟合唤原舟。
这首诗描绘了在毡室中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在陆地上的毡室中,即使窗外的光影变化,也仿佛在室内留下了痕迹。无论是南北的行进,还是四季的更迭,都显得自然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流转得更为缓慢而平和。
“陆宿仍毡室”,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在陆地上居住于毡制的居室之中。这种居所往往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相关联,强调了自由与流动的特点。“虚窗驹影留”一句,通过窗户映射出马匹的影子,生动地表现了毡室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以及自然光影对居住者情感的影响。
接下来,“往来任南北,寒暖适春秋”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不同方向移动,不受季节冷暖的限制,体现了生活的自由与舒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欣赏。
“乍觉招新兴,兼宜纵远眸”则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偶尔的惊喜与新发现能激发人的兴趣与好奇心,同时也适合远眺,欣赏更广阔的景色。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愉悦与释放。
最后,“顿移庐不改,拟合唤原舟”两句,总结了在毡室中的生活状态。即使居住环境发生了改变,但内心的感受与生活方式并未因此而改变。同时,诗人似乎在想象着唤起原本属于草原的船只,既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怀念,也是对未来可能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毡室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自然与生活和谐共处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九牧奏麦谷,大都以十计。
五六为中年,逊此则歉岁。
七八称半丰,九十恒艰致。
齐鲁春雨佳,其后过晴霁。
因之芒种候,未得饱结穗。
兹云赢七分,疑信吾参置。
中州春及夏,屡得沾甘惠。
麦收报及九,额手钦天赐。
不以近独厚,宁因远弗逮。
为远庆恐浮,睹近愁难慰。
仰首瞻晴昊,恩膏难久滞。
铜龙问安回,紫凤披图始。
屏展椒馀馨,帖悬胜裁绮。
青宫奉时韶,丹书凛敬止。
南望江乡遥,饥寒遍闾里。
西廑雪岭外,劳苦众军士。
万方纵小康,两端切深揣。
方伯新奏雪,边邮亦报喜。
受俘指日期,多稼三秋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