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衲层层煖蔽身,道书观了且存神。
懒心不恼思朝事,法服无端裹野人。
芡叶笺中书小偈,柘枝风里拾陈薪。
江湖冻裂冰皮老,霜郭时时有巨鳞。
有衲层层煖蔽身,道书观了且存神。
懒心不恼思朝事,法服无端裹野人。
芡叶笺中书小偈,柘枝风里拾陈薪。
江湖冻裂冰皮老,霜郭时时有巨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闲居僧人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有衲层层煖蔽身”,以层层叠叠的僧衣展现僧人生活的简朴与温暖,暗示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接着“道书观了且存神”,表明他通过阅读道书来修养心灵,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懒心不恼思朝事”,表达出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淡然态度,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洒脱。而“法服无端裹野人”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即使穿着法服,也如同山野之人一般自由自在。
“芡叶笺中书小偈”,在芡叶笺上书写着简短的佛经,既体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又蕴含着对佛法的虔诚与理解。“柘枝风里拾陈薪”,在柘枝树下拾取枯木,既展现了生活的朴素,也寓意着对自然界的亲近与尊重。
最后,“江湖冻裂冰皮老,霜郭时时有巨鳞”,描绘了江湖冰封、霜郭间偶见大鱼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对生命坚韧与神秘的隐喻,暗示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与丰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闲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佛法的深刻感悟,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混沌既开辟,溥博分渊泉。
其中具明眼,来往类跳圆。
惟有诗工夫,可探造化先。
研摩到极致,换骨如得仙。
上以美教化,下以明性天。
元白愧重浊,鲍谢羞轻便。
佩剑虽相笑,沈迷乃同船。
未登风雅域,为问何因缘。
无非警策句,各在诗一偏。
我欲窥其奥,晏食宵不眠。
观舞悟深旨,曾不及张颠。
清新乏奇妙,局束犹拘联。
习气未能断,为之乎犹贤。
写出多瑕疵,未免拙慈愆。
公诗百篇内,浩然志帅全。
愈出力愈促,即之俱自然。
熟读已成诵,宁待三绝编。
如澡银潢水,尘氛俱尽湔。
敬当珍此赐,墨迹令常鲜。
更许示馀帙,泚笔吾须传。
簇云行太虚,作霖自天意。
凉气入郊坰,通宵喜不寐。
鼕鼓喧铜驼,鲸钟韵萧寺。
迟明上层楼,羽扇端可弃。
万象奔空来,揽之入诗思。
七碗有馀清,一觞成径醉。
倒着白接䍦,飘萧新出笥。
客有可人姿,终规聊见志。
乐饮虽及辰,沈酣非所恣。
主人云梦胸,绰有容物智。
温颜起谢客,博哉斯言利。
平生千金躯,于此肯尝试。
逡巡扫钜篇,华衮酬一字。
观者嗟贤王,不以儒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