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头摇大扇,不如风自来。
细竹略成响,已荡疏襟开。
竹气况自凉,无风亦佳哉。
我行达淮颍,土性竹不栽。
得见三两竿,贵重如瑜瑰。
寓斋偶具此,虽少有即佳。
经春更添笋,绿荫将成堆。
呼童日抉灌,相对时衔杯。
故山足千亩,一一惊春雷。
胸吞不能尽,多者伐作柴。
其下坐故人,念我应徘徊。
平头摇大扇,不如风自来。
细竹略成响,已荡疏襟开。
竹气况自凉,无风亦佳哉。
我行达淮颍,土性竹不栽。
得见三两竿,贵重如瑜瑰。
寓斋偶具此,虽少有即佳。
经春更添笋,绿荫将成堆。
呼童日抉灌,相对时衔杯。
故山足千亩,一一惊春雷。
胸吞不能尽,多者伐作柴。
其下坐故人,念我应徘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炎炎夏日,在院斋中纳凉的情景。诗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竹子在夏日中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首句“平头摇大扇,不如风自来”,以扇子与自然之风进行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舒适与人工制品的局限。接着,“细竹略成响,已荡疏襟开”两句,通过竹叶轻轻摇动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竹气况自凉,无风亦佳哉”进一步赞美了竹子的自然属性,即使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竹林也能带来清凉的感觉。这种自然之美,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惬意和满足。
然而,诗人身处淮颍之地,这里的土壤并不适合竹子生长,因此见到几株竹子便倍感珍贵,将其比作“贵重如瑜瑰”。这不仅体现了竹子在诗人眼中的价值,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珍惜。
“寓斋偶具此,虽少有即佳”一句,表达了诗人即便是在简陋的寓所中,也能从有限的竹子中找到乐趣,体现出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接下来,“经春更添笋,绿荫将成堆”描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林逐渐繁茂,绿荫覆盖的场景,预示着生机勃勃的未来。而“呼童日抉灌,相对时衔杯”则展现了诗人与童仆共同照料竹林,享受闲适时光的情景,充满了和谐与乐趣。
最后,“故山足千亩,一一惊春雷”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竹林的怀念,想象着故乡的竹林在春雷的唤醒下,生机盎然。而“胸吞不能尽,多者伐作柴”则流露出对竹子用途的思考,既有对其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其实用价值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生活情趣的品味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