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迥隔西东,竺庵石径曲通。
如是花宫林下,何殊宝月水中。
真机不藉僧梵,清华亦有松风。
空翠庭阴忽落,问谁习寂义公。
一岭迥隔西东,竺庵石径曲通。
如是花宫林下,何殊宝月水中。
真机不藉僧梵,清华亦有松风。
空翠庭阴忽落,问谁习寂义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中景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月庵的独特魅力。诗人以“一岭迥隔西东”开篇,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世界,暗示了庵内环境的幽静与独立。接着,“竺庵石径曲通”进一步渲染了庵内的神秘与隐逸之感,石径蜿蜒,引人遐想。
“如是花宫林下,何殊宝月水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庵内的花宫林下与宝月水中相提并论,强调了庵内环境的纯净与超凡脱俗,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表达了诗人对庵内环境的赞美之情。
“真机不藉僧梵,清华亦有松风”则揭示了庵内生活的自然与和谐,不依赖于宗教仪式,而是融入了自然界的美好,如松风的轻拂,清华的氛围,体现了庵内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最后,“空翠庭阴忽落,问谁习寂义公”以“空翠”形容庵内环境的清新与宁静,而“庭阴忽落”则是对时间流逝的微妙感知,营造出一种静默而深邃的氛围。诗人借“问谁习寂义公”这一疑问,似乎在探讨庵内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寂静与真理,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水月庵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庵内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自然美、禅宗思想以及个人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曾是谈经一草堂,千年金碧欲飞飏。
顶峰有路青天近,绝壑无尘赤日凉。
月底露惊猿鹤梦,云中风动薜萝香。
芝?茶灶平生念,遥谢仙人白羽觞。
一之日兮周正,建子兮良辰。
黄钟兮起律,鲁台兮望云。
气机兮翕辟,往来兮不停。
皇揆予兮初度,秉幼志兮洁贞。
延日月兮察幽,睎雨露兮瀹氛。
荪拳拳兮余爱,何险艰兮弛勤。
与荪违兮星纪,思专专兮曷已。
九折臂兮成医,信情质兮可恃。
端策兮以占,有孚兮韦编。
阴极兮阳复,岂贤运兮不然。
矧甲子兮一周,测天度兮循环。
丹台兮定录,寿纪兮日延。
理无窒兮不亨,物去故兮就新。
蠖屈兮求信,根之归兮再荣。
彼涸阴兮毓质,亦忍俟兮阳春。
洪钧兮密庸,播物兮无垠。
开八荒兮寿域,如华胥兮大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