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灰志久,攀陟力犹能。
不觉身高处,无穷眼界增。
天空山点点,云末水层层。
钟磬时方举,松归见一僧。
四方灰志久,攀陟力犹能。
不觉身高处,无穷眼界增。
天空山点点,云末水层层。
钟磬时方举,松归见一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雪浪峰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四方灰志久,攀陟力犹能”展现了一种历经岁月磨砺后,仍能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仿佛在说尽管时间漫长,但攀登的力量依然存在。接着,“不觉身高处,无穷眼界增”则表达了随着高度的提升,视野也随之开阔,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天空山点点,云末水层层”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天空与山、云与水进行对比,营造出一幅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画面。天空中的山点点,云层之上是水的层层叠叠,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深远。
最后,“钟磬时方举,松归见一僧”描绘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偶尔传来钟磬之声,与四周的宁静形成和谐的对比,而“松归见一僧”则可能意味着在自然的静谧中,与世无争的僧人形象的出现,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自然之美与心灵之悟,充满了哲理意味。
凉秋胜会,望瀛洲天迥。风送蓬山落鳌顶。
古松阴、一双仙鹤闲行,苔满径、四面都无人影。
海柔波滟滟,晴绿流香,何处经声飘佛磬。
一字几分禅,笑语亲承,当前意、漫分凡圣。
却认作、迦陵妙音稀,道滚滚红尘,阿谁消领。
断虹初霁,倚层楼、送尽南来征辙。
不见长河千尺泻,只见惊沙吹雪。
病叶欺蝉,虚檐舞蝠,夕照相明灭。
高城凝伫,天涯芳草将歇。凄绝。
江上离心,闹红一舸,处处闻啼鴂。
重到羽衣横笛地,此乐更无人说。
四十三年,浑如电抹,秋鬓今骚屑。
故人归否,乡愁应上眉缬。
一卷断碧,有鸲仙倦眼。曾识荆南旧池馆。
记词甄、白石格仿黄庭,晴窗底、一片松漪初展。
朅来惊羽化,石老云荒,孤负香东墨西伴。
谁易米家山,长物摩挲,似旧雨、秋宵重见。
算我亦青毡昔同遗,恁辇下人归,尘封箧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