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心如莲花,净明涵十虚。
出泥本无垢,露体皆真如。
大千入一息,晏坐忘百须。
陶公虽饮酒,时能到林庐。
视心如莲花,净明涵十虚。
出泥本无垢,露体皆真如。
大千入一息,晏坐忘百须。
陶公虽饮酒,时能到林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于立的作品,名为《次韵鉴中八咏·其八·芬陀室》。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佛教思想浓厚的诗作。
"视心如莲花,净明涵十虚。出泥本无垢,露体皆真如。" 这几句描写的是对内心世界的观察,就像观赏莲花一样纯洁和清晰。在佛教中,莲花是清净之象征,这里用来比喻心灵的纯净和超凡脱俗。"出泥本无垢"暗示了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的洁净。
"大千入一息,晏坐忘百须。" 这两句则是对禅定境界的描绘。大千世界(即宇宙万物)能够在一念之间被包含,这种境界体现了佛教中的"一念转换"思想,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大彻大悟,超越世间烦恼。"晏坐忘百须"则表达了禅者静坐冥想时对时间的淡漠和物欲的放下。
"陶公虽饮酒,时能到林庐。" 这句提到了陶渊明,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诗人,他以爱饮而闻名,同时也喜欢隐逸生活。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够不为世俗所羁绊,偶尔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莲花和禅定境界的描写,以及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提及,展现了作者对于心灵净化与超脱尘世的一种向往。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碧天如水月如眉。
城头银漏迟。
绿波风动画船移。
娇羞初见时。
银烛暗,翠帘垂。
芳心两自知。
楚台魂断晓云飞。
幽欢难再期。
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窗外炉烟似动。
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娇鬟。
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