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欲不死,焚香事大罗。
死后欲超生,将身靠弥陀。
个里不透彻,仙佛如子何。
我素不持戒,焉能断腥臊。
独有一寸圭,明白不可磨。
学仙与学佛,此事付儿曹。
世人欲不死,焚香事大罗。
死后欲超生,将身靠弥陀。
个里不透彻,仙佛如子何。
我素不持戒,焉能断腥臊。
独有一寸圭,明白不可磨。
学仙与学佛,此事付儿曹。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间众生的两种追求:一是对生命的延续,二是对死亡后的超脱。首句“欲不死”表达了人类对于永生不朽的渴望,而“焚香事大罗”则指向通过佛教仪式来实现这一愿望。大罗(Mahārāja)在佛教中是一种高级的天神,焚香是向其祈求福佑的方式。紧接着,“死后欲超生”揭示了人们对于死亡之后能够超脱轮回、获得新生的渴望,而“将身靠弥陀”则是依赖于阿弥陀佛的救度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诗人对这种追求持怀疑态度,“个里不透彻,仙佛如子何”表达了对这些信仰和实践是否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质疑。同时,诗人也坦言自己“素不持戒,焉能断腥臊”,即并不遵循任何宗教戒律,也无力断绝世间的情欲和杂念。
在最后两句中,“独有一寸圭,明白不可磨”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纯净和真理的追求是无法被外界所侵蚀。而“学仙与学佛,此事付儿曹”则表明了诗人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寻永恒的渴望托付给后来者,让他们去探索和实践。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死亡以及超脱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对传统信仰持审慎态度的现代意识。
珠厓昔长窜,连州始量移。
借问东瓯土,何如南海湄。
霞标建台岳,桃源带武夷。
雁山荣桂树,象浦合珠漪。
玉膻非一族,海错被珍奇。
金盘湛碧露,黄柑满绿枝。
欢此三春日,复惬暮秋时。
鸣琴坐高馆,抚景临华池。
迎舆侍潘令,进酒舞莱儿。
顾以今时笑,还瞻昔朝离。
丰泽亨雷雨,瑶草变芳蕤。
永嘉多懋宰,建德易弦丝。
昔慕文翁化,今蒙叶尹慈。
长沙非旧谪,宣室契前思。
光华冀一接,胡越讵能追。
河东欲有献,及此汾阴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