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纪栽培后,三春长育中。
灵根蟠故国,密叶荫儒宫。
患与般斤远,歌宜鲁藻同。
先儒垂意远,期此出三公。
五纪栽培后,三春长育中。
灵根蟠故国,密叶荫儒宫。
患与般斤远,歌宜鲁藻同。
先儒垂意远,期此出三公。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朱长文的作品,名为《苏学十题(其四)公堂槐》。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怀念。
“五纪栽培后,三春长育中”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成长变化,“五纪”指的是很久远的年代,这里的“栽培”是指种植树木,而“三春”则意味着岁月的轮回。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讲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文化的积淀。
“灵根蟠故国,密叶荫儒宫”中的“灵根”可能指的是古老的树木,“蟠”有缠绕之意,而“故国”则是对过去时代的怀念。这里,“儒宫”很可能是指教育场所,如私立学堂或书院。这两句强调了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患与般斤远,歌宜鲁藻同”中,“患与”意味着困难和挑战,与之相伴的是“般斤”,可能是比喻时间的长短或事情的轻重。后半句“歌宜鲁藻同”则是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尤其是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共鸣。
最后,“先儒垂意远,期此出三公”中,“先儒”指的是古代的圣贤或学者,“垂意”意味着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永存。这里的“期此”表达了对未来某种美好事物的期待,而“出三公”则可能是希望从这些文化遗产中产生像古代三公(指周公、孔子、孟子)那样伟大的教育家或学者。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老树木和教育场所,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培养未来人才的殷切期望。
朝读易一卦,时钞史数行。
花开聊把酒,睡起独焚香。
寂寂市声远,悠悠村日长。
吾衰尚何恨,儿女解耕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