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匈虫为蛇,蛇复号为鱼。
一物互反覆,彼此称名殊。
何况微与箕,商纣不为愚。
崇侯乃圣贤,天士嗟以吁。
结匈虫为蛇,蛇复号为鱼。
一物互反覆,彼此称名殊。
何况微与箕,商纣不为愚。
崇侯乃圣贤,天士嗟以吁。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相对性。首句“结匈虫为蛇,蛇复号为鱼”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将人性比作可以变化的生物,暗示着人的本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化的。接着,“一物互反覆,彼此称名殊”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的可能性,指出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何况微与箕,商纣不为愚”则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指出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人或最伟大的君主,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表现出与平常大相径庭的行为。这里“微与箕”代表普通人,“商纣”则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崇侯乃圣贤,天士嗟以吁”将崇侯作为圣贤的代表,与前文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道德标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崇侯被视为圣贤,但诗中并未给出具体解释,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暗示了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中,何为圣贤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性、道德以及社会评价标准的多面性和相对性,鼓励读者对这些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和泽周三春,桃李罗堂前。
劲风无荣木,于我若浮烟。
与子相遇来,倾盖定前言。
岁月好已积,玉石乃非坚。
一朝辞吏归,悠然见南山。
从我颍水滨,虚室有馀閒。
故人赏我趣,赖古多此贤。
吾驾不可回,怅恨独策还。
靡靡秋已夕,亭亭月将圆。
青松冠岩列,白云宿檐端。
此中有真意,弱毫多所宣。
登高饯将归,路遐无由缘。
良才不隐世,来会在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