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之子贤,文采出巴川。
失意声名在,还爱岁月迁。
离怀春色里,归路夕阳边。
无废青箱学,穷愁古亦然。
人云之子贤,文采出巴川。
失意声名在,还爱岁月迁。
离怀春色里,归路夕阳边。
无废青箱学,穷愁古亦然。
这首诗《黎生下第还乡》由宋代诗人苏舜钦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主人公黎生在科举失利后,面对人生起伏与世事变迁的复杂心情。
首联“人云之子贤,文采出巴川”,开篇即以赞美之词点明黎生的才华横溢,如同巴川之水,文采飞扬。然而,接下来的“失意声名在,还爱岁月迁”两句,转折突兀,揭示了黎生在科场上的挫败感,尽管名声在外,却因未能如愿,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岁月不居,人生易老。
“离怀春色里,归路夕阳边”描绘了黎生离开京城,踏上返乡之路时的情景。春色正浓,却难以掩盖他内心的离愁别绪;夕阳西下,归途漫长而孤独,映照出他内心的落寞与彷徨。这两句不仅渲染了氛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状态。
最后,“无废青箱学,穷愁古亦然”则体现了诗人对学问与人生的深刻见解。即使遭遇困境,也不应放弃学习,因为古人亦曾经历困顿,但学问始终是他们精神的慰藉。这句话既是对黎生的勉励,也是对所有身处逆境之人的共勉,强调了知识与智慧的力量,以及在逆境中坚持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黎生个人经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古代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起伏,以及在面对挫折时的复杂情感与坚韧意志。苏舜钦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个人体验融入普遍的人性探讨之中,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萧萧脩竹,倚天扫云。爰有云根,爰有清阴。
播时清阴,覆于苍旻。脩竹之下,有石有水。
维石崔崔,维水瀰瀰。维水之枕,维石漱齿。
枕水洗耳,漱石砺齿。脩竹之上,有鸾有凰。
鸾食竹实,凤鸣竹冈。交交和音,大明之祥。
谁有脩竹,于鸣且翔。脩竹之侧,谁构子之室。
牖引竹风,牖引竹月。风清子襟,月凉子席。
维月与风,庶几今夕。亦有友朋,亦奏琴瑟。
爰奏琴瑟,和鸣无斁。于戏,维古之人之无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