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万山间,雨势挟舟入。
中有看山人,坐借长年笠。
锦石丹崖望不分,沙回树靡迫何及。
十年梦与桐君期,羊裘约客空所思。
七里涛分滩上下,双台云隔路东西。
此间我亦推篷惯,恨不相逢借笠时。
是物等闲难得戴,著屐何如放船快。
君与东坡两蜀人,披图似有英灵会。
祇今插脚软红尘,清景都从画里亲。
年年稳坐沧江雨,毕竟输它笠主人。
一江万山间,雨势挟舟入。
中有看山人,坐借长年笠。
锦石丹崖望不分,沙回树靡迫何及。
十年梦与桐君期,羊裘约客空所思。
七里涛分滩上下,双台云隔路东西。
此间我亦推篷惯,恨不相逢借笠时。
是物等闲难得戴,著屐何如放船快。
君与东坡两蜀人,披图似有英灵会。
祇今插脚软红尘,清景都从画里亲。
年年稳坐沧江雨,毕竟输它笠主人。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名为《题李明府天英借笠看山图》。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借笠看山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的精神追求。
首句“一江万山间,雨势挟舟入”,开篇即以壮丽的山水画卷展开,江水与群山交织,雨势汹涌,舟行其中,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接着,“中有看山人,坐借长年笠”两句,将视线聚焦于一位静坐观山的旅人,他借着古老的斗笠,面对风雨中的山川,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淡泊。
“锦石丹崖望不分,沙回树靡迫何及”描绘了山石与岩石的色彩斑斓,以及沙岸与树木的交错,构成一幅复杂而美丽的自然景象。然而,即使是如此壮丽的景色,也无法完全满足观山人的心境,他心中所向往的,或许是一种更为深邃的精神体验。
“十年梦与桐君期,羊裘约客空所思”表达了观山人对某种理想或目标的执着追求,他可能在梦中与古代智者桐君相遇,期待着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探索未知。然而,现实中的等待与期盼,却只能化为无尽的思绪。
“七里涛分滩上下,双台云隔路东西”进一步描绘了山川的壮丽与复杂,七里之内的波涛分隔了滩头与山下,而云雾缭绕的双台则仿佛将道路分割成东西两段,增加了旅途的难度与神秘感。
“此间我亦推篷惯,恨不相逢借笠时”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与观山人相遇的渴望,他或许也曾习惯于在舟中推窗远眺,但遗憾的是,未能在借笠看山之时与其相逢。
“是物等闲难得戴,著屐何如放船快”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珍惜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认为即使是最平常的物品也难以轻易获得,而穿上木屐,驾船畅游,或许更能体验到自由与快乐。
最后,“君与东坡两蜀人,披图似有英灵会”提到诗人与苏轼(东坡)都是四川人,似乎在欣赏这幅画时,与历史上的伟大文人产生了共鸣。同时,“祇今插脚软红尘,清景都从画里亲”表达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碌于世俗事务,而真正的清静与美景只能在艺术作品中找到。
“年年稳坐沧江雨,毕竟输它笠主人”则以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态度的思考,即使每年都能在雨中稳坐江边,但最终还是羡慕那些能够借笠看山的人,他们能更直接地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对借笠看山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复杂,也深刻探讨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追求,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