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不须照,清光愁处生。
残灯摇雨坠,危叶俯人鸣。
一病悲秋老,群书待晚成。
萧条无限意,一一断鸿声。
明月不须照,清光愁处生。
残灯摇雨坠,危叶俯人鸣。
一病悲秋老,群书待晚成。
萧条无限意,一一断鸿声。
这首诗《残夜》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感。
首句“明月不须照”,诗人似乎在说,明亮的月光并非夜晚的必需品,暗示着即使在光明中,内心也可能充满阴暗的情绪。接着,“清光愁处生”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绪的来源——愁绪。愁绪如同清冷的月光,在寂静的夜晚滋生,让人感到格外的孤寂和忧伤。
“残灯摇雨坠,危叶俯人鸣”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灯火摇曳的画面。残破的灯光在雨中摇晃,仿佛随时可能熄灭,而高悬的树叶在风中低垂,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增加了环境的凄凉感。
“一病悲秋老,群书待晚成”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病痛缠身,年华已逝,面对未完成的学业或事业,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无奈。这里的“群书”不仅指书籍,也象征着未完成的事业或理想,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
最后一句“萧条无限意,一一断鸿声”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萧条的景象与无限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断鸿(失群的大雁)的哀鸣,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孤独与哀愁的象征。断鸿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回荡,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哀愁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动人。
北山偶尔停云出,匆匆暂分吟袂。
话别未移时,早嘤鸣人逝。旧盟今剩几。
忍重溯、紫垣遗事。四十三年,澹烟清梦,暗飘灯穗。
弃置竟何心,江乡路、难寻狎鸥闲地。
千卷史公书,尽周南留滞。卜居辞漫拟。
已零落、蕙纕兰佩。广陵散、一曲哀弹,叹古音谁嗣。
败叶西风卷。近河桥、六花片片,离觞聊遣。
扑面惊沙森似雾,日暮芦沟冰泫。
寒夜冻、马毛如茧。
为爱云山归去好,谅云山于子情非浅。
五岳志,向禽展。文章虽以幽栖显。
更须凭、经纶大手,为时卢扁。
路近三茅丹鼎在,洞里一声仙犬。
尘土梦、知君其免。
淮水东边明月上,问齐梁佳胜何人典。
春草绿,不容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