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年鞍马历荒陬,唐代羁縻是此州。
瑶洞千蟠攀岭怯,鬼门一线入天愁。
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
却望伏波铜柱在,飞鸢跕跕海西头。
频年鞍马历荒陬,唐代羁縻是此州。
瑶洞千蟠攀岭怯,鬼门一线入天愁。
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
却望伏波铜柱在,飞鸢跕跕海西头。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独特景象与生活状态,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首句“频年鞍马历荒陬”开篇即点明了诗人长期在边远地区奔波的艰辛与不易,展现了边疆之地的辽阔与荒凉。
接着,“唐代羁縻是此州”一句,将时间拉回唐朝,暗示了该地自古以来就是边疆管理的重要区域,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边疆治理的传统。
“瑶洞千蟠攀岭怯,鬼门一线入天愁”两句,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山岭之险峻,洞穴之幽深,以及通往鬼门关的狭窄道路,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令人畏惧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边疆之地自然环境的恶劣与艰险。
“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则转向对边疆人民生活的描写,通过日常的狩猎场景,展现了边疆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却望伏波铜柱在,飞鸢跕跕海西头”两句,以伏波铜柱为象征,表达了对历史功绩的追忆和对边疆安全稳定的向往。同时,通过“飞鸢跕跕”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辽阔与遥远,以及边防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疆自然景观和人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表达了对边疆安全与稳定的高度关注和深切期待。
驱车入秋原,懞懞尽禾黍。
田父刈且歌,笑言杂儿女。
路傍骑马翁,下与田父语。
问言田家劳,云何乐如许。
父老仰天叹,恳款话心膂。
今年遭岁凶,夏旱连秋暑。
谁知勤饷妇,社瓮刍绿醑。
君看西来蝗,落地辄盖土。
入境不入田,食草不食秬。
老农亦何幸,此乐讵天与。
为言相君贤,为惠寔在汝。
群凶满江淮,杀气自消阻。
微虫初何知,仁者亦复与。
知公意在民,有谷宁忍咀。
劝尔但自欢,蝗来不须禦。
六朝固陵夷,佳士亦间出。
风流数后来,诸江有人物。
总持伟文采,文通颇超越。
清忠若休映,对贼能抵突。
定知苏属国,不为延明屈。
斯人黄卷中,愿见未可必。
谁知有来云,遂入诸子室。
相从忽三年,不见无十日。
人生会相别,此别殊惨慄。
相望渺江湖,时危盗如栉。
愿言加餐饭,栖迟且蓬荜。
时来亦腾骞,安用苦密勿。
尺素倘可通,公当念伊郁。
我卜我居,于城之隅。缭以群山,带以清渠。
日出扶桑,月翳金枢。朝云夕烟,变灭卷舒。
乔木丰草,蔚其周庐。群书在床,浊酒在壶。
蹒跚簪裾,亦复晏如。淮水之游,谁脂我车。
逮其归而,四壁其徒。柔柯既剪,稚竹日疏。
山为改容,木为槁枯。吾亦浩然,言念归与。
今我来思,为之踌躇。扊扅在门,鞿靮在涂。
驾言曷归,杜门寔娱。寒止皲瘃,饥止瘠臞。
人谁不死,焉识其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