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时素秋,肇举元祀。礼备乐作,降登有数。
洋洋在上,神既来止。神之格思,锡我繁祉。
惟时素秋,肇举元祀。礼备乐作,降登有数。
洋洋在上,神既来止。神之格思,锡我繁祉。
这段诗文是出自北宋时期的宴会歌辞,专门用于郊庙祭祀之际。从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扬神明、庆祝吉祥的诗句。
“惟时素秋,肇举元祀。”表达了在一个清新的秋天,人们开始进行一种原始而又重要的祭祀活动。这里的“素秋”四字,描绘出一幅秋高气爽、万物滋润的画面,而“肇举元祀”,则指的是对远古时代祖先或神灵的祭祀活动。
“礼备乐作,降登有数。”说明在这种庄重而隆重的场合下,人们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礼仪和音乐。这些礼仪不仅是为了表达敬意,更是为了迎接那些能够带来福佑的神灵。这里的“降登有数”,则意味着神灵的降临是可以预见、并且是有规律可循的。
“洋洋在上,神既来止。”诗人通过这几句话传达了祭祀现场的一种超然和神圣。"洋洋在上"形容的是一种宏大而又高远的气氛,而"神既来止"则表明当神灵到来时,一切都将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神之格思,锡我繁祉。”这里,“神之格思”指的是神灵降福的心意,而“锡我繁祉”则是诗人对这种祝福的期待和感激。"锡"字在此处意味着赐予或恩赐,这里的"繁祉"自然而然地传达了一种深厚且丰盛的吉祥之意。
总体来看,这段诗文通过对祭祀活动的描绘,表达了古人对于神灵的敬仰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它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在艺术风格上,这种诗文通常庄重、典雅,充满了古人特有的修辞和想象力。
焚香瞻五仙,登楼瞰沧海。
题轩名双林,却酒饭蔬菜。
还趋法性寺,烂漫发幽晦。
房公润经处,兰茝遗芳在。
老木已千年,成林播佳话。
危坛半颓缺,曾传祖师戒。
达多与药止,古像各潇洒。
归时已残阳,心渊生沆瀣。
兰亭世俗饮,尚足传异代。
佛境清净缘,浩劫永不坏。
聊志一日游,结交向方外。
寒日少晶光,山色亦惨惨。
瀑泉冻不飞,啼鸟声顿减。
传呼绣衣来,僧鼓击坎坎。
石坐无毡裀,团团织蒲菼。
比为泉石游,固已慕清淡。
爱君神采莹,皎若白玉鉴。
一登林际亭,毫发无遗瞰。
勇起发孤唱,四坐噤莫阚。
君辞如太羹,我语效盐咸。
卷旗促降敌,贤将释不斩。
虽生已包羞,铅刀竟谁錾。
却读道旁碑,往事增新感。
功名能几何,回首岁时暂。
胡为夺浩气,百忧煎一胆。
趋时既迍邅,独往固勇敢。
白云无人争,皓月从我揽。
开樽直一醉,莫惊别袖掺。
明发何所思,龙断坐汲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