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为栖真来,情因昔人动。
昔人道非孤,今人心乃共。
静有物外乐,清无世间梦。
至论超形神,谈歌彻岩洞。
野色杂茶瓯,松声入琴弄。
未可赋归欤,更揭流霞瓮。
兴为栖真来,情因昔人动。
昔人道非孤,今人心乃共。
静有物外乐,清无世间梦。
至论超形神,谈歌彻岩洞。
野色杂茶瓯,松声入琴弄。
未可赋归欤,更揭流霞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继先的作品,名为《同游栖真联句》。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和朋友情谊的赞颂之作。
首句“兴为栖真来”表明诗人的激动心情是因为到达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真实之地;“情因昔人动”则透露出这种心情是由对过去美好时光和人物的回忆所触发。接下来的“昔人道非孤,今人心乃共”强调了过去的人并不孤独,因为现在的心灵也与之相通。
诗中还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乐的情景:“静有物外乐,清无世间梦。”这种境界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超越,也是对精神层面上超出尘世烦恼的一种追求。
“至论超形神,谈歌彻岩洞”则更进一层,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自然、超现实的探讨和追求,以及在这种环境中自然流露的情感与歌声,渗透到了岩石之中,显得既深远又悠长。
最后,“野色杂茶瓯,松声入琴弄。未可赋归欤,更揭流霞瓮”则是对诗人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和感受的描绘。这里的“野色”指的是自然界中无拘一束的颜色,“杂茶瓯”则是将这种自然之美比喻为茶中的佳趣;“松声入琴弄”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与音乐的和谐统一。最后两句则表明诗人对于这份美好还不满足,想要继续探索、享受这种如同流霞般美妙的情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相通与共鸣。
如公人物表,上下孰分床。
但有官成集,初无智作囊。
所嗟人契阔,不为雨悲凉。
顾我端何幸,新诗获夜光。
忆昔少陵身在蜀,遇春曾忆两京梅。
我今久隔乡关念,病后徒惊节物催。
不见过门长者辙,可怜到手故人杯。
长亭与想东征路,柳色青青拂面来。
立春才十日,春事已交加。
政苦诗材窘,欣逢眼界赊。
漫天皆柳絮,何地是梅花。
无复青帘觅,敲门问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