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尖新。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尖新。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其二)》。诗中的语言简洁而深刻,蕴含着对佛法及禅理的理解和赞美。
“荐福老怀真巧便,净慈两本更尖新。” 这两句是对佛教僧侣修行态度的描绘。“荐福老”指的是那些已经悟道、能够传播福音的高僧;“怀真巧便”则表达了这些僧人在悟道后,行事公正无私,处世圆滑而不失真性。接着,“净慈两本更尖新”中,“净慈”指的是清净慈悲的佛性;“两本”可能是指《大智度论》和《维摩诘所说经》这两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而“更尖新”则表示这些经典中的道理深奥而又新颖。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这两句描写的是僧侣以其修养和智慧,为世人指引迷津。其中,“凭师”即依靠高僧的教导;“为作铁门限”则是比喻这些高僧能设立坚不可摧的真理之门,引领众生;而“准备人间请话人”表明他们随时准备好与世间有缘的人交流佛法,传播智慧。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也透露出苏轼个人对于修行与悟道的向往和尊敬。
驱车度蓟州,举目瞻晶阳。
东郊举趾者,犁翻块壤黄。
布种虑愆期,望雨予心忙。
是夕宿山寺,微云掩月匡。
霏霏作密雪,铺地二寸强。
京畿曾否沾,中夜频思量。
马兰回法驾,静寄临山庄。
纵云耽习静,民事那可忘。
田盘待晓发,更获喜异常。
入夜复连朝,时雨垂天浆。
今朝过顺义,耕作纷相望。
脉起土含膏,沃若麦抽芒。
谁知往返间,忧喜恰相当。
自慰还自戒,三春日正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