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琰新刊照眼明,流传何日到柴荆。
从今不恨论交晚,我亦碑中有姓名。
翠琰新刊照眼明,流传何日到柴荆。
从今不恨论交晚,我亦碑中有姓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裘万顷所作的《寄宋居士脩叔求庵记》中的片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宋居士的敬仰和期待,以及对自己能在友人建造的庵堂碑文中留名的欣慰。"翠琰新刊照眼明"描绘了碑文刻石的精美,犹如翡翠般明亮耀眼;"流传何日到柴荆"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这份珍贵的文字能早日传至宋居士的居所;"从今不恨论交晚"流露出诗人对于友情迟到的释然,认为重要的是结识知己;最后"我亦碑中有姓名"则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友人的纪念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己价值的认可。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富有哲理。
碧海漾仙洲,骊珠外无宝。
一岳倚青冥,群山尽如草。
君侯圣朝瑞,动只关玄造。
谁云倚天剑,含霜在怀抱。
谁云青云险,门前是平道。
洪民亦何幸,里巷清如扫。
至化无经纶,至神无祝祷。
即应炳文柄,孤平去浩浩。
即应调鼎味,比屋堪封保。
野人慕正化,来自海边岛。
经传髻里珠,诗学池中藻。
闭门十馀载,庭杉共枯槁。
今朝投至鉴,得不倾肝脑。
斯文如未精,归山更探讨。
流阳为役者,相访叶纷纷。
有句虽如我,无心未似君。
搆林青及竹,茆屋暖于云。
何日相将去,千山麋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