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绿萧森映夹池,此君长日对支颐。
泠然诗思清神骨,何似山阴夜汎时。
千绿萧森映夹池,此君长日对支颐。
泠然诗思清神骨,何似山阴夜汎时。
这首诗描绘了赵太常山居环境中的绿荫池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首句“千绿萧森映夹池”,以“千绿”形容池边树木繁茂,绿意盎然,仿佛无数绿色的波浪在阳光下轻轻摇曳,与池水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萧森”二字则赋予了这番景象以深邃和幽静之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以及那淡淡的绿意带来的清凉与宁静。
次句“此君长日对支颐”,巧妙地运用了“此君”这一典故,借指竹子,暗喻赵太常如同竹子一般高洁坚韧,与自然融为一体。诗句中“长日”不仅指时间的漫长,也暗示着赵太常在此处度过了一段悠长而充实的生活。而“对支颐”则生动地描绘了赵太常在绿荫池畔,或思考或休憩的情景,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后两句“泠然诗思清神骨,何似山阴夜汎时”,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泠然”一词,表达了赵太常在绿荫池畔所激发的清新脱俗的诗思,仿佛他的心灵在这一刻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同时,将这种感受与“山阴夜汎时”的美好体验进行对比,强调了此刻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让人不禁想象到在月光下泛舟于山水之间,那份超脱尘世的自由与惬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赵太常山居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内心宁静的深深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