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忽已尽,金风稍自秋。
骄阳仍不戢,岁计实可忧。
昊天虽甚高,聪聪彻九州。
闻其憔悴声,知此黎民愁。
白日收赫赫,惨云布油油。
昨朝雨意足,来自匡山头。
稍添郭南坡,次及城西畴。
入夜又滂沛,四境略已周。
平明出东郭,翠亩连山丘。
爽气吹客襟,馀声壮溪流。
自此饱香粳,可以继麦麰。
聊为拊髀歌,以代击壤讴。
暑伏忽已尽,金风稍自秋。
骄阳仍不戢,岁计实可忧。
昊天虽甚高,聪聪彻九州。
闻其憔悴声,知此黎民愁。
白日收赫赫,惨云布油油。
昨朝雨意足,来自匡山头。
稍添郭南坡,次及城西畴。
入夜又滂沛,四境略已周。
平明出东郭,翠亩连山丘。
爽气吹客襟,馀声壮溪流。
自此饱香粳,可以继麦麰。
聊为拊髀歌,以代击壤讴。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及时的秋雨带来的喜悦与成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情景,以及这场雨对农事的重要意义。
"暑伏忽已尽,金风稍自秋。" 这两句表明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风开始轻拂,这是转季之时,也预示着天气的凉爽对农业的利好。
接着,“骄阳仍不戢,岁计实可忧。” 暴露了诗人对于连续的酷热和干旱的担忧,因为这关系到一年的收成。这里,“骄阳”指的是炽烈的太阳,而“岁计”则是指年终的收获。
"昊天虽甚高,聪聪彻九州。闻其憔悴声,知此黎民愁。" 显示了诗人对上苍的敬畏之心,以及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声音来感受人民的忧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民众疾苦的同情。
随后,“白日收赫赫,惨云布油油。” 描述了一场雨的到来,太阳被厚重的云层所覆盖,预示着雨水即将降临。这里,“惨云”形容云层浓密而且阴沉。
"昨朝雨意足,来自匡山头。稍添郭南坡,次及城西畴。入夜又滂沛,四境略已周。平明出东郭,翠亩连山丘。" 这几句具体描写了这场秋雨的过程和范围,表现了诗人对雨水滋润大地的细致观察。
最后,“爽气吹客襟,馀声壮溪流。” 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新的景象,空气清新,溪流潺潺,显示出雨后的生机与活力。“自此饱香粳,可以继麦麰。” 这两句表明雨水的到来为农业带来了希望,意味着可以期待接下来丰收的麦子和其他作物。
"聊为拊髀歌,以代击壤讴。"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这场雨所带来的喜悦之情,用歌声来代替农人的劳动之声,展现了一种由衷的赞美和庆幸。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还反映出他对农业生产、对民众生活的关怀,以及对于及时雨水给予农事带来希望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