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俄惊上苑珍,紫烟衣绕画梁尘。
千秋羁旅哀词客,一代文章巧弄人。
襞就芙蓉终是怨,啄馀香稻未全贫。
金绳咫尺通灵鹫,归向迦陵问色身。
学语俄惊上苑珍,紫烟衣绕画梁尘。
千秋羁旅哀词客,一代文章巧弄人。
襞就芙蓉终是怨,啄馀香稻未全贫。
金绳咫尺通灵鹫,归向迦陵问色身。
这首诗《赤婴母(其十)》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邝露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艺术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学语俄惊上苑珍”,以“学语”比喻初入文坛的诗人,如同幼鸟初学飞翔,却已惊动了上苑中的珍稀之物,暗示了诗人才华的出众和文采的非凡。接着,“紫烟衣绕画梁尘”描绘出一幅华美而神秘的画面,紫烟缭绕,衣裳飘逸,仿佛诗人置身于仙境之中,其形象高雅脱俗。
“千秋羁旅哀词客,一代文章巧弄人”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词客的哀叹,也赞扬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巧妙与匠心。词客虽历经千秋的羁旅之苦,但他们的文章却能触动人心,留下不朽的篇章。
“襞就芙蓉终是怨,啄馀香稻未全贫”则通过对比芙蓉的美丽与香稻的滋养,表达了诗人对艺术追求与生活实际的思考。即使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与不满(“终是怨”),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啄馀香稻”)依然能够给予心灵慰藉,使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与坚韧。
最后,“金绳咫尺通灵鹫,归向迦陵问色身”两句,以“金绳”象征通往智慧与真理的道路,而“灵鹫”则是佛教中的吉祥物,寓意着超脱与智慧。诗人希望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能够达到心灵的升华,如同向迦陵(佛教中的神鸟)询问关于生命本质的问题,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解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人物及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生活乃至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追求,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
春工不拣势厚薄,染成庭内花梢红。
反拘簿书似机械,不得醉倒眠绿丛。
君时马首正南走,假有樽酒何由同。
馨香蜂蝶似相让,颜色开落输东风。
公馀徘徊独绕树,空有叹恨不可穷。
君虽不见红紫落,亦有惆怅环胸中。
作诗寄我忆花意,句老与古争彊雄。
其间摸写景如画,烂熳一片春颜容。
乃知诗家有刀尺,裁剪自夺阴阳功。
诵诗酌酒无厌已,韵险强续惭非工。
诸葛见益州,释耒答三顾。
川流恨未平,武功原上路。
杜微对诸葛,舆致但求去。
倾心倚经纶,坐上漫书疏。
白鸥渺蒹葭,霜鹘在指呼。
借问诸葛公,如何迎主簿。
虚名误壮夫,今古可笑闵。
尸裹万里归,书载五车稛。
安知衡门下,身与天地准。
秦晁两美士,内行颇修谨。
余欲造之深,抽琴去其轸。
寄寂喧鬨间,此道有汲引。
狱户闻笞榜,市声杂嘲辴。
二生对曲肱,圭玉发石蕴。
大小穷鹏鴳,短长见椿槿。
欲闻寂时声,黄钟在龙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