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岭耸云端,巉巉走复蟠。
客从尘外入,僧向画中看。
月上千岩碧,风生万木寒。
平明惜归去,犹待一凭栏。
翠岭耸云端,巉巉走复蟠。
客从尘外入,僧向画中看。
月上千岩碧,风生万木寒。
平明惜归去,犹待一凭栏。
诗中“翠岭耸云端,巉巉走复蟠”描绘了一幅山峦连绵,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翠绿的山峰高耸入云,层层叠叠,如同巨龙盘旋。此处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映射出诗人对远离尘世、隐逸山林生活的向往。
“客从尘外入,僧向画中看”则是对比鲜明的一笔。尘世间的游客踏入这片宁静,而寺中的僧侣却似乎更为超脱,他们甚至不必亲临其境,只需在绘画中便能领略山水之美。这两句突显了诗人对于现实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月上千岩碧,风生万木寒”是对夜景的描写。月光洒满千重嶂石,山谷间弥漫着清冷的气息,而风吹过无数枝头,带来一丝凉意。此情此境,使人不禁感慨自然界之静谧与孤寂。
“平明惜归去,犹待一凭栏”则是诗人的留恋心情。尽管白昼即将过去,夜幕低垂,但诗人仍旧不忍离去,对这片美景产生了深深的留恋之情。这里,“凭栏”一词,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行动,更传递出一种停留、凝望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山寺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游客与僧侣不同视角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与超脱、动静与冷暖等主题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东风日夕至,倚棹桐江浔。
淅淅打篷雨,渺然动羁心。
老夫起读易,小儿坐鸣琴。
相随二三子,一笑开烦襟。
山家隔溪渚,上有青竹林。
依依出烟火,阁阁飞沙禽。
他乡忽值此,颇似南山岑。
人生若萍梗,况彼霜毛侵。
临流发孤啸,极目江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