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以醒心名,心与亭何与。
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
岘山峙丰碑,见者皆堕泪。
推类尽其馀,庶表名亭义。
我昨发莆阳,春光正明媚。
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
行行复行行,至此若沾醉。
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
芳树布繁阴,晴山荐空翠。
时有幽禽来,且无俗驾至。
物我方两忘,情景亦相会。
天君始泰然,万境绝纤翳。
后乐与先忧,虚灵良不昧。
揭扁端在兹,夫岂无所试。
尚期知我者,他时来作记。
亭以醒心名,心与亭何与。
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
岘山峙丰碑,见者皆堕泪。
推类尽其馀,庶表名亭义。
我昨发莆阳,春光正明媚。
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
行行复行行,至此若沾醉。
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
芳树布繁阴,晴山荐空翠。
时有幽禽来,且无俗驾至。
物我方两忘,情景亦相会。
天君始泰然,万境绝纤翳。
后乐与先忧,虚灵良不昧。
揭扁端在兹,夫岂无所试。
尚期知我者,他时来作记。
这首宋诗《醒心亭》是宋代诗人陈宾的作品,以亭子命名的寓意和人的心境为线索,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首句“亭以醒心名,心与亭何与”提出问题,引出下文对人与景之间感应关系的探讨。诗人通过岘山碑的感人故事,表达出物我相通的道理,并借自己旅途中的经历,说明在此亭中感受到的宁静与醉人春光。
“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描绘了诗人登亭后的感受,四周的美景使他心境开阔,暂时忘却劳顿。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树木、晴山和鸟鸣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最后,诗人感慨“天君始泰然,万境绝纤翳”,意味着心灵得到了净化,烦恼消散。他期待未来能有知音来访,记录下这份醒心之感。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文献钟南纪,风度无遐迩。
当其拾遗时,首标为政理。
从兹媚子容,翻作有才耻。
移情入中书,何心希上旨。
酬恩惟尽力,力尽恩还徙。
忠良是羯奴,宰相归牛李。
白羽犹效思,金鉴徒褒美。
岂知先见人,必俟他年使。
鸟性悦山光,山光亦同鸟。
氤氲交万物,气类何纷扰。
其中惟羽族,所向宜缥缈。
岂不均异姿,清浊殊昏暸。
浊者撄世尘,清者怀孤矫。
鸿冥必渐磐,鹏怒方垂表。
缅彼逍遥游,一往谁能了。
山经所未及,舍大姑徵小。
嘤嘤出自幽,燕燕飞于杳。
嗟兹二物微,天涯共夕晓。
乘时作好音,独与春山绕。
山鸟日欣欣,君子毋心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