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潇潇雨,何人独倚栏。
濛濛山气重,漠漠水纹寒。
草际光犹泫,松梢滴未乾。
灯前未归客,无梦到长安。
薄暮潇潇雨,何人独倚栏。
濛濛山气重,漠漠水纹寒。
草际光犹泫,松梢滴未乾。
灯前未归客,无梦到长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细雨蒙蒙,天地间一片迷离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画面。
首句“薄暮潇潇雨”,点明了时间与天气,傍晚时分,细雨绵绵,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何人独倚栏”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画面中的一位孤独的观察者,他独自站在栏杆旁,凝视着这雨中的世界,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或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
“濛濛山气重,漠漠水纹寒。”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氛围。山间的雾气笼罩,显得厚重而深沉;水面泛起的波纹,在微寒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这样的景象,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暗示了内心的某种情感状态——既宁静又略带凉意。
“草际光犹泫,松梢滴未乾。”这两句则将视线转向地面与高处。草叶上残留的露珠,在光线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的眼泪;而松树的枝梢上,还挂着未干的雨滴,滴答作响,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最后,“灯前未归客,无梦到长安。”这一句将视角拉回至人物本身。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未归之人正静静地坐着,或许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忧虑。他没有梦到长安,可能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可能是因为对现实的深深眷恋。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梦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与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