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褐之徒吾久识,炭乌雪白始惊看。
独怜总有高人处,唇缺何曾怨齿寒。
衣褐之徒吾久识,炭乌雪白始惊看。
独怜总有高人处,唇缺何曾怨齿寒。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黑白两色兔子的图画,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诗人罗玘以“衣褐之徒”自喻,暗示自己如同那些外表朴素却内心丰富的普通人,对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保持敏感和好奇。他特别欣赏图画中“总有高人处”,即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蕴含着不凡的洞察力和审美趣味,这与他个人的价值观相契合。
“唇缺何曾怨齿寒”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兔子的唇部缺陷与牙齿的不协调比喻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或缺陷,并以此表达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即使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也不应抱怨或沮丧,而应学会接受并从中寻找美和价值。这种思想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更传达了其对人生、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坚韧与乐观的精神风貌。
昔时陶令弹琴县,今日君为主簿官。
地胜不嫌清俸薄,政公还得众人欢。
江分九派潮常到,岳沓千峰夏亦寒。
闲客欲游游未得,画成图轴乞予看。
荆山已童若耶涸,若耶可采山可凿。
金精少皞不敢秘,鉴坏飞就欧冶错。
祝融煽焰千丈芒,玄冥洗光万里烁。
冷侵鸾镜影自舞,泓澈鬼神胆欲落。
圆象曜灵绛气浮,玉台悬处风飕飕。
山人一玩一心骇,毛骨竦竖难伫留。
直徵千金就我卖,拂拭高堂向人挂。
我行镜中人亦行,我拜镜中人亦拜。
向前试问镜中人,一我何缘有两身。
知是傍人知是我,一笑问君谁假真。
人在镜中亦一笑,惟我与君同一照。
照人照我休照形,照出人心方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