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滨大海,波浪誓掀天。
久藉柴为障,今看石永坚。
一劳成永逸,民力仰官钱。
百万工程巨,俱凭睿虑全。
浙西滨大海,波浪誓掀天。
久藉柴为障,今看石永坚。
一劳成永逸,民力仰官钱。
百万工程巨,俱凭睿虑全。
这首诗描绘了治理水患的宏大工程,展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抗争的决心和智慧。诗人以“浙西滨大海,波浪誓掀天”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浙西地区濒临大海,海浪汹涌的壮阔景象,暗示了这里曾面临的严重水患问题。
接着,“久藉柴为障,今看石永坚”两句,对比鲜明,前句描述了过去人们利用柴草临时阻挡洪水的无奈之举,后句则展示了如今通过坚固的石头筑坝,实现了长久防洪的效果。这种转变体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进步。
“一劳成永逸,民力仰官钱”点明了工程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政府与民间合作,共同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传统智慧。
最后,“百万工程巨,俱凭睿虑全”总结了整个工程的规模之大,以及其成功背后需要的远见卓识。这里的“睿虑”既指工程规划的智慧,也暗含了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强调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决策对于大型公共工程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古代人民克服自然困难的勇气和智慧,也体现了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对古代治水工程的一次艺术性再现和颂扬。
金谷繁华世称好,西风一夜凋零早。
上蔡威权逼穹昊,东门黄犬嗟难保。
卓哉罗君契兹道,名利场中迹如扫。
石室巢云事幽讨,一榻清风小蓬岛。
有时豪吟豁襟抱,山中万物经品藻。
有时花前独倾倒,陶然一任韶光老。
我昔躬耕南亩稻,心与乾坤同浩浩。
年来苦被微名恼,玄发无情欲成缟。
野马何年脱尘皂,同向云中拾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