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际碧梧轻。霁月笼明。一枝一叶总秋声。
但到秋声听不得,听也凋零。琴绪断还生。
故国霜清。絮虫莫更不平鸣。
北斗渐阑书渐远,南雁无情。
庭际碧梧轻。霁月笼明。一枝一叶总秋声。
但到秋声听不得,听也凋零。琴绪断还生。
故国霜清。絮虫莫更不平鸣。
北斗渐阑书渐远,南雁无情。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近代初的冯煦所作的《卖花声·题陈衡山梧月山馆图》。诗人以梧桐和明月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夜的画面。"庭际碧梧轻",写出了梧桐在秋夜中的轻盈姿态,"霁月笼明"则烘托出明亮而宁静的月色。接下来的"一枝一叶总秋声",通过叶子的沙沙声,传达了秋天的寂寥与凄凉。
诗人的情绪随着秋声起伏,"但到秋声听不得,听也凋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万物凋零的感慨。"琴绪断还生",借琴弦的断裂又恢复,象征着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对故国的深深怀念。"故国霜清",进一步强化了对故乡的思念,"絮虫莫更不平鸣",则是借虫鸣表达内心的不平与哀愁。
最后两句"北斗渐阑书渐远,南雁无情",以北斗星渐渐西沉、书信难以送达,以及南飞的大雁无暇顾及人间离别,寓言了诗人与远方亲友的音讯阻隔,增添了诗的凄凉气氛。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故国和人生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