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
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
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这首诗以琴与知音的比喻,表达了对孔融命运的感慨。"琴遇知音始可调",暗示孔融如琴般才华横溢,期待遇到能理解他的人来施展才能。然而,"卓非善听亦徒劳",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理解或欣赏他的观点,即使有才也难以施展。
接着,诗人通过"早知应聘终罹祸",表达了对孔融悲剧结局的惋惜,如果早知会招致灾祸,或许选择坚守节操更为高尚。"罪死何如节死高",进一步强调了孔融宁愿因坚持原则而牺牲,也不愿因迎合权势而苟活,这种高尚的节操令人赞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孔融的评价,寓言式地揭示了在逆境中坚守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徐钧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深沉的敬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晓日上乾陵,乾陵何巍巍。
前瞻对双阙,上有十丈碑。
左右蕃夷像,想见朝贡时。
一抔土未乾,衮服易袆衣。
好还虽天道,剪伐尽本支。
凄凉庐陵谪,慷慨黄台辞。
赖有狄相国,取日洗咸池。
母后盗国鼎,吕氏非薄姬。
中睿乃其子,天幸亦其宜。
骊山三日火,见笑牧羊儿。
如何陵上柏,独有神护持。
千秋百岁后,魂魄复来兹。
故山草木赭,应悔复辟迟。
天回西日照,岁暮北风吹。
南登乐游原,默诵昭陵诗。
天风吹雪下平田,纷纷逐马银杯翻。
马亦喜风摇玉环,兴来不觉过青山。
青山可望不可攀,长河镜里开烟鬟。
浮云不见山顶相,想是落日孤云间。
箭山峰头望碣石,东南海水不可极。
六龙宾日半海红,长鲸驾浪掀天白。
万峰回合处,九折十三盘。
一溪初入山百转,万壑度尽松声寒。
老苔万古带石色,枯松倒植苍苔裂。
石门划断一峰开,犹向云端眺青壁。
不见长安许道宁。披麻谁绘倚天青。
又无天上谪仙金銮客,削瓜咏此晴峦碧。
眼前安得此突兀,想像造化初开辟。
诗人以来几人到,只说终南与嵩少。
他年骑鹤归蓬莱,仰天却笑箭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