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国春从恨里裁。云安涪万浅深开。
山头万片□芳影,枝上三更结怨胎。
红泪滴,血函埋。他时化碧有馀哀。
伤心臣甫低头拜,为傍冬青一树栽。
锦国春从恨里裁。云安涪万浅深开。
山头万片□芳影,枝上三更结怨胎。
红泪滴,血函埋。他时化碧有馀哀。
伤心臣甫低头拜,为傍冬青一树栽。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清初诗人王夫之的《鹧鸪天·杜鹃花》。诗人以杜鹃花为载体,寄寓了深深的哀愁和感慨。"锦国春从恨里裁",开篇即描绘出春天的到来仿佛是从人们的悲恨中孕育而出,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情感氛围。"云安涪万浅深开",杜鹃花在云安、涪江两岸盛开,但其繁盛背后似乎隐藏着无尽的哀伤。
"山头万片□芳影",这里的"□"可能是形容花瓣众多,繁复如云,但诗人却说每一朵花都承载着怨恨,暗示了杜鹃花的哀艳与悲剧色彩。"枝上三更结怨胎",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沉,仿佛在深夜的寂静中凝聚了无尽的哀怨。
"红泪滴,血函埋",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杜鹃花比作哭泣的女子,泪水如血般流淌,象征着杜鹃花的哀痛和诗人内心的痛苦。"他时化碧有馀哀",预示着杜鹃花即使化为碧玉,其哀愁之情也不会消减。
最后两句"伤心臣甫低头拜,为傍冬青一树栽",借用了杜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杜鹃花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如同臣子般低眉哀悼,愿意陪伴这株杜鹃花,一同承受这份哀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王夫之独特的艺术风格。
春雷起萌蛰,土壤日已疏。
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闾。
偃仰遂真性,所求惟斗储。
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
吾道亦自适,退身保玄虚。
幸无职事牵,且览案上书。
亲友各驰骛,谁当访敝庐。
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广除。
寂寞到城阙,惆怅返柴荆。
端居无所为,念子远徂征。
夏昼人已息,我怀独未宁。
忽从东斋起,兀兀寻涧行。
罥挂丛榛密,披玩孤花明。
旷然西南望,一极山水情。
周览同游处,逾恨阻音形。
壮图非旦夕,君子勤令名。
勿复久留燕,蹉跎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