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例多穷,我穷亦何因。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
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
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
诗人例多穷,我穷亦何因。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
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
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论诗寄硕父五首》中的第一首。赵蕃以自身的贫困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贫穷的理解和人生态度。首句“诗人例多穷”,揭示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常遭遇困顿的普遍现象,诗人自嘲也暗示了他对贫困生活的认同。接下来,“我穷亦何因”直接点明自己的困境,流露出对贫困原因的反思。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描绘了诗人常年奔波劳碌,身体因饥饿而疲惫不堪的生活状态。然而,他并未沉溺于苦难,而是从更深层次看待问题:“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他认为即使是简陋的生活,如箪食瓢饮,也是一种自然的福祉,体现了对天道公平的理解。
最后两句“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表达出诗人即使在艰难中,只要行为无愧于心,就能保持古代贤人的精神境界。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坚韧的人格和豁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