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罗山下,春深啼鸟繁。
飞花馀古树,流水自柴门。
桂父家何在,梅仙市尚存。
金砂如可学,吾欲访轩辕。
路入罗山下,春深啼鸟繁。
飞花馀古树,流水自柴门。
桂父家何在,梅仙市尚存。
金砂如可学,吾欲访轩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乡村画卷。首句“路入罗山下”,以“罗山”点明地点,暗示着进入了一个幽静的山区,为整幅画面奠定了自然与静谧的基调。接着,“春深啼鸟繁”一句,通过“春深”和“啼鸟繁”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鸟儿的啼鸣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飞花馀古树,流水自柴门”两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古树上飘落的花瓣随风飞舞,与潺潺的流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和谐画面。柴门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生活气息,也暗示了村庄的存在,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真实可感。
“桂父家何在,梅仙市尚存”两句,通过“桂父”和“梅仙”这两个意象,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桂父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桂树之父,梅仙则可能是与梅花相关的仙人,这些意象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激发了读者对历史故事的遐想。
最后,“金砂如可学,吾欲访轩辕”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智慧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金砂”可能象征着珍贵的知识或技艺,“轩辕”则是古代黄帝的别称,代表了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成就。诗人希望学习这样的知识,并亲自去寻找黄帝,体现了其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探索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文关怀和历史韵味的乡村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