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时节花飞絮,又一点分来宫炬。
冶春心事低迷处,豆蔻梢头风雨。
渐移了暖红帘幕,又闲了踏青箫鼓。
莺莺燕燕都来诉,无计将伊分付。
禁烟时节花飞絮,又一点分来宫炬。
冶春心事低迷处,豆蔻梢头风雨。
渐移了暖红帘幕,又闲了踏青箫鼓。
莺莺燕燕都来诉,无计将伊分付。
这首《杏花天·清明》由清代诗人孙鼎臣所作,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与情感画卷。
开篇“禁烟时节花飞絮”,点明清明前后,人们遵循传统习俗禁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飘落的花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又一点分来宫炬”则以宫中灯火为喻,暗示清明时节的特殊氛围,仿佛连灯火也带着一丝哀思与分离之意。
“冶春心事低迷处,豆蔻梢头风雨。”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清明时节的凄美与哀愁。豆蔻,即豆蔻花,以其娇嫩与易凋谢的特点象征着青春与美好时光的短暂。风雨中的豆蔻梢头,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暗含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渐移了暖红帘幕,又闲了踏青箫鼓。”随着季节的变化,暖红的帘幕渐渐被移开,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逐渐消退;踏青的箫鼓声也变得稀疏,暗示人们外出游玩的热情减退,反映出清明时节人们内心的宁静与沉思。
最后,“莺莺燕燕都来诉,无计将伊分付。”以莺歌燕舞的场景,比喻人们在清明时节表达哀思与怀念之情。然而,面对逝去的生命与美好的记忆,人们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语或方式来寄托哀思,表达了深深的无奈与哀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清明时节独特的氛围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