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壑郁重重,危阑俯万松。
乱花穿暗水,疏竹漏晴峰。
远火缘溪棹,斜阳过岭钟。
招携出萝径,踏破白云踪。
林壑郁重重,危阑俯万松。
乱花穿暗水,疏竹漏晴峰。
远火缘溪棹,斜阳过岭钟。
招携出萝径,踏破白云踪。
这首明代诗人徐勃的《宿幼孺招隐楼》描绘了一幅山中隐居的宁静画面。首句“林壑郁重重”,展现了深邃茂密的树林和重峦叠嶂的山谷,给人以幽深而静谧的感觉。接着,“危阑俯万松”写的是诗人站在高高的栏杆边,俯瞰下方大片的松树,视野开阔,充满生机。
“乱花穿暗水,疏竹漏晴峰”两句,通过“乱花”与“暗水”的对比,以及“疏竹”与“晴峰”的映衬,展现出山间景色的动态与静态之美,既有花儿在水中摇曳的生动,又有山峰透过稀疏竹林透出的晴朗。
“远火缘溪棹,斜阳过岭钟”描绘了远处渔舟上的灯火沿着溪流渐行渐远,夕阳西下时山岭间传来的悠扬钟声,增添了时光流转的意蕴,使画面更具诗意。
最后,“招携出萝径,踏破白云踪”表达了主人邀请诗人一同探索山间小径,似乎能追踪到那飘渺的白云,体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超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招隐楼周边的自然风光,以及诗人与友人共游的乐趣,透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海隅为郡真卑屑,簿领沉迷箠楚喧。
王事更逾星火急,吏曹何啻米盐烦。
甘棠听讼曾无倦,丹笔书刑幸不冤。
境上送迎暂置驿,斋中宴喜懒开樽。
逢人未免腰如磬,议政常防耳属垣。
鲍臭恐将群小化,虫疑难与俗流论。
却思寂寞栖天禄,争得逍遥似漆园。
外地粗官如竹苇,一麾出守岂堪言。
荷山非不高,城里自不见。
一登碧落堂,山色正对面。
如人卧平地,跃起立天半。
指挥出伏兵,万骑横隔岸。
后乘来未已,前驱瞻已远。
晨光到岩壑,人物俱茜绚。
绿屏纷开阖,翠旗闪舒卷。
安得垂天虹,桥虚度云巘。
老铃偶报事,郡庭集宾赞。
匆匆换山巾,默默下林坂。
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
铸作鼎及鼒,所向一一中。
我如驽并骥,夷涂不应共。
难追紫蛇电,徒掣青丝鞚。
折胶偶投漆,异榻岂同梦。
不知清庙茅,可望明堂栋。
平生怜坡老,高眼薄萧统。
渠若有猗那,心肯师晋宋。
破琴聊再行,新笛正三弄。
因君发狂言,湖山春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