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云中去,呼他不出来。
明宵教老子,何面更相陪。
月入云中去,呼他不出来。
明宵教老子,何面更相陪。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杨万里的《问月二首(其二)》。首先,“月入云中去,呼他不出来”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景象:夜晚,明亮的月亮被厚重的云层遮挡,仿佛月亮悄然隐匿于云间,即便是用声音呼唤,也无法将其召回。这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美好场面的向往和追求,又透露出一种无力感和宿命论的哲思。
接下来的“明宵教老子,何面更相陪”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这里,“明宵”意指清晨到夜晚,即整日整夜;“教老子”则是指诗人自称为“老子”,表达了一种自嘲和无奈。在这句中,诗人似乎是在询问自己,面对无法触及的月亮,又如何能与它共度时光?这里的“何面”包含了诗人的困惑和无助,以及对于时间流逝、美好难以长久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月亮被云遮挡这一自然现象,抒写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把握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映射出了人生短暂和时间无情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