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疑应近,人间语不闻。
影悬愁度鸟,光落压流云。
平野三吴合,清渠几道分。
烟花睥睨没,春色漫成文。
天上疑应近,人间语不闻。
影悬愁度鸟,光落压流云。
平野三吴合,清渠几道分。
烟花睥睨没,春色漫成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浮屠(佛塔)绝顶所见的景象。首句"天上疑应近"暗示塔顶之高,仿佛接近天际,给人以神秘而辽阔的感觉。"人间语不闻"则写出登高后的宁静,似乎连人间的声音都难以听见,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影悬愁度鸟,光落压流云",通过描绘鸟儿在光影中穿行,以及光线压低流云的动态,进一步强化了浮屠之高和周围环境的静寂。"平野三吴合"写出了广袤的平原上三吴之地相连,展现了宏大的地理风貌。
"清渠几道分"则转向细节,关注到地面上的清渠,它们像细线般在视野中交错,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烟花睥睨没,春色漫成文"最后两句,将视线拉回到地面,烟花消失在视野之外,春天的景色在眼前铺展开来,如同文字般流淌,富有诗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深深感慨。
石帆山下雨空濛,三扇香新翠箬篷。
蘋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然如世外。
予留七十日,被命参成都戎幕而去。
临行徙倚竟日作桃源忆故人一首斜阳寂历柴门闭。
一点炊烟时起。
鸡犬往来林外。
俱有萧然意。
衰翁老去疏荣利。
绝爱山城无事。
临去画楼频倚。
何日重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