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齐起屹双阙,一岩突出刳寒月。
成行松桂自昭穆,入耳流泉间宫角。
向来妙思发天蕴,突兀小亭著能稳。
渔郎撑舟更何之,不信武陵眉睫近。
慇勤置酒临清夜,主人不凡客殊野。
酒酣烛暗月初上,却徙胡床坐岩下。
疏疏林隙半轮悬,破碎寒塘万圭璧。
恐有仙人海上来,髣髴天风响环玦。
蟆颐先生有矜色,索我题诗纪清绝。
才薄将奈此景何,唤起吾家跨鲸白。
两山齐起屹双阙,一岩突出刳寒月。
成行松桂自昭穆,入耳流泉间宫角。
向来妙思发天蕴,突兀小亭著能稳。
渔郎撑舟更何之,不信武陵眉睫近。
慇勤置酒临清夜,主人不凡客殊野。
酒酣烛暗月初上,却徙胡床坐岩下。
疏疏林隙半轮悬,破碎寒塘万圭璧。
恐有仙人海上来,髣髴天风响环玦。
蟆颐先生有矜色,索我题诗纪清绝。
才薄将奈此景何,唤起吾家跨鲸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画面,结合了诗人对友情和酒宴的享受。开篇两句“两山齐起屹双阙,一岩突出刳寒月”勾勒出了一个雄伟而又清幽的山水景观,山峦如同巨兽般挺立,而那突兀的岩石上则悬挂着一轮明月。接下来的“成行松桂自昭穆,入耳流泉间宫角”则是对这一自然景物中生长着的松树和桂树,以及清脆可闻的溪水声的描绘,这些都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常见意象。
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友人共同享受酒宴,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向来妙思发天蕴,突兀小亭著能稳”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与美好情境的赞叹和留恋。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也难免会有对远方旅人的牵挂,如“渔郎撑舟更何之,不信武陵眉睫近”所述。
主人设宴,诗人亦不失风雅:“慇勤置酒临清夜,主人不凡客殊野。”月亮渐升,烛光昏暗,这是欣赏自然美景的最佳时刻。诗人移席坐于岩下,更能深切感受到这一切。“酒酣烛暗月初上,却徙胡床坐岩下”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
接下来,“疏疏林隙半轮悬,破碎寒塘万圭璧”则是对夜色中山林和溪流的进一步描写,那圆满的月亮透过树梢,倒映在清冷的溪水之中,仿佛星辰散落其间。
诗人心中,似乎还期待着有仙人从海上来临,使得“恐有仙人海上来,髣髴天风响环玦”一句充满了对超自然境界的向往。最后,“蟆颐先生有矜色,索我题诗纪清绝”则是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诗歌创作的期待。
结尾处“才薄将奈此景何,唤起吾家跨鲸白”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而感慨于自己的文笔不足以完全表达这份美好,进而想到了古代传说中仙人的故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以及对高洁、清绝境界的追求。
拙是天资懒是真,本来何用戒香薰。
强阳气尽冥恩怨,杜德机深泯见闻。
念动即时漂鬼国,心空随处走魔军。
室中已自空诸有,休负天机与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