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念菩提菩萨,合十坛前,听无数梵声,祝长生寿;
士歌太任太姜,呼三阶下,献许多颂语,为盛德诗。
僧念菩提菩萨,合十坛前,听无数梵声,祝长生寿;
士歌太任太姜,呼三阶下,献许多颂语,为盛德诗。
此联描绘了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一为佛教仪式,一为儒家庆典,巧妙地融合于同一对联之中,展现了清代社会文化的多元与和谐。
上联“僧念菩提菩萨,合十坛前,听无数梵声,祝长生寿”描绘了一幅佛教祈福的场景。僧侣们在庄严的佛坛前,双手合十,虔诚地聆听悠扬的梵音,为某位尊者或菩萨诵经祈福,祝愿其长命百岁。这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深厚根基。
下联“士歌太任太姜,呼三阶下,献许多颂语,为盛德诗”则转向了儒家文化。士人(文人)在殿堂之下,高声吟唱着对古代贤妻良母太任和太姜的颂歌,以赞美她们的美德和对家庭、国家的贡献。这里的“三阶”可能象征着等级或地位的层次,而“盛德诗”则是对高尚品德的赞歌,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美德的推崇。
整联通过对比佛教的超脱与儒家的入世,展现了清代社会对于不同信仰和价值观的包容与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对道德、长寿和福祉的共同追求。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是清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个缩影。
烟销上路静,漏尽禁门通。
好鸟从西苑,流响入南宫。
间关既多绪,变转复无穷。
调惊时断绝,音繁有异同。
饮啄归承露,飞鸣上别风。
未避王孙弹,宁畏虎贲弓。
石渠皆学府,麟阁悉文雄。
不吝青泥印,时寻白社中。
玄风冠东户,内范轶西陵。
大川开宝匣,福地下金绳。
绣栭高可映,画栱叠相承。
日驭非难假,云师本易凭。
阳室疑停燧,阴轩类鉴冰。
迥题飞星没,长楣宿露凝。
旌门曙光转,辇道夕云蒸。
山只效灵物,水若荐休徵。
薄命叨恩纪,微躯窃自陵。
优游徒可恃,周赉永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