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牺维牲,以炰以烹。植其鼗鼓,洁彼铏羹。
孔硕兹俎,于穆厥声。肃雍显相,福禄来成。
维牺维牲,以炰以烹。植其鼗鼓,洁彼铏羹。
孔硕兹俎,于穆厥声。肃雍显相,福禄来成。
这段文字出自宋代诗人对太庙祭祀仪式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精细。开篇“维牺维牲,以炰以烹”描述了祭肉的准备过程,其中“维牺”指的是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以炰以烹”则是对这类祭品进行烹调的方式。在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祭祀仪式中每一个细节都给予极高关注和尊重。
紧接着“植其鼗鼓,洁彼铏羹”描绘了祭祀场合中的音乐与器物。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往往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与整齐的排列,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这里,“植其鼗鼓”可能指的是设置乐器以备奏鸣,而“洁彼铏羹”则强调了祭祀用具的清洁与光鲜。
“孔硕兹俎,于穆厥声”中的“孔硕”一词表达了一种深邃、厚实之感,“于穆厥声”则让人联想到一种回响着庄严乐声的空间。这两句通过对祭台与声音的描写,再次强化了整个祭祀活动的隆重气氛。
最后,“肃雍显相,福禄来成”表达了一种对于神明降福的期待。诗人以“肃雍显相”的庄严态势呼应着祭祀的仪式,而“福禄来成”则是对未来吉祥与幸福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段文字展现了古代中国祭祀文化中对于程序、细节和氛围的重视,以及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与神明沟通、表达敬畏之心的方式。
倩娇莺姹燕,说不尽、此时情。
正小院春阑,芳园昼锁,人去花零。
凭高试回望眼,奈遥山远水隔重云。
谁遣风狂雨横,便教无计留春。
谁知雁杳与鸿冥。
自难寄丁宁。
纵柳院颦深,桃门笑在,知属何人。
衣篝几回忘了,奈残香、犹有旧时熏。
空使风头卷絮,为他飘荡花城。
问东君、既解遣花开,不合放花飞。
念春风枝上,一分花减,一半春归。
忍见千红万翠,容易涨桃溪。
花自随流水,无计追随。
不忍凭高南望,记旧时行处,芳意菲菲。
叹年来春减,花与故人非。
总使、梁园赋在,奈长卿、老去亦何为。
空搔首,乱云堆里,立尽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