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溪子镞如矛,板楯巴賨虎见愁。
俱道普天无白羽,技成何处觅封侯。
南阳溪子镞如矛,板楯巴賨虎见愁。
俱道普天无白羽,技成何处觅封侯。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对大廷尉孙公山甫阅兵场景的赞美与回应。通过“南阳溪子镞如矛,板楯巴賨虎见愁”两句,生动描绘了士兵们装备精良、气势威猛的情景,仿佛箭矢锐利如矛,连猛虎都为之胆寒。接着,“俱道普天无白羽,技成何处觅封侯”则表达了对士兵们技艺高超、无人能及的赞叹,同时也暗含了对功名的思考,即即便技艺超群,也未必能在功名路上一帆风顺。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军队的雄壮与英勇,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才与技艺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功名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阅兵盛况的欣赏和对参与者的敬意。
烽火连天明社屋,国亡家破仇谁复。
忽闻美人亦被收,多情转效秦廷哭。
恸哭上书为请兵,数行血泪啼鹃声。
素练系肩衣如雪,负弩前驱玉关行。
关内蚁贼二十万,横海列阵来酣战。
狂风飞瓦尘蔽天,咫尺敌人不相见。
我师先作壁上观,两军迸出刀光寒。
觱篥声催阵云黑,鹳鹅队舞夕阳残。
忽讶神兵来天上,长弓大剑辽东将。
马上健儿齐丧胆,纷纷遁走觊歌唱。
只缘红粉定燕京,箫鼓重逢倍有情。
怪底将军多反覆,君亲恩不及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