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
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
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
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
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
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
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
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
这首诗《山中谣二首(其一)》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缪荃孙所作。诗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选择,通过对比“达官”与“野僧”的行为,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功利的反思。
首句“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偶然间踏入山林,却产生了留在此地直至老去的愿望。这既是对山中宁静、自然之美的向往,也是对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接着,“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这一句转折,似乎在说山中人可能并未真正理解或欣赏山中的美好,暗示了山中生活并非完全无忧无虑,也可能存在某种局限或误解。
随后,“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这里通过对比“达官”(即有权势的官员)和“野僧”(即隐居山林的僧侣),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达官贵族或许出于逃避现实压力或是寻求精神寄托而选择进入山林,而野僧则可能是因为厌倦尘世的纷扰,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而选择城市生活。
最后,“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这句话总结了诗人对这两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追求山中生活还是城市生活,都应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避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这里的“扰扰”指代了世俗的喧嚣与烦恼,而“毋近利与名”则是对保持内心纯净、不为外物所动的呼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选择的深思,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独立。
我有古镜字明月,爱惜相持走燕阙。
少年被服方冶容,矫首胜冠正玄发。
此时明镜炯无尘,一片银华四座春。
青鸾每开宝台曙,丹凤双盘玉匣春。
山精辟易不得近,嫫母羞窥何敢嗔。
愿葆明光虚室里,绝胜冰壶与止水。
察见渊鱼似不祥,况复蛾眉最相忌。
周郎解赠锦绮囊,绳穷缄发回龙光。
谁家窈窕濯素手,当窗刺绣结衷肠。
规形恰与美璧合,藻艳巧夺菱花妆。
由来尚象乃成器,拜君佳贶感君意。
姱行惊时亦易污,神物深藏岂轻示。
守黑须从老氏谟,用光却笑稽生累。
与君结交肝胆见,世上纷纷尽如面。
一朝慷慨爱已捐,万金挥斥心能贱。
皇生佩囊如佩韦,韬精埋照承馀辉。
《荅周山人惠镜囊歌》【明·皇甫汸】我有古镜字明月,爱惜相持走燕阙。少年被服方冶容,矫首胜冠正玄发。此时明镜炯无尘,一片银华四座春。青鸾每开宝台曙,丹凤双盘玉匣春。山精辟易不得近,嫫母羞窥何敢嗔。愿葆明光虚室里,绝胜冰壶与止水。察见渊鱼似不祥,况复蛾眉最相忌。周郎解赠锦绮囊,绳穷缄发回龙光。谁家窈窕濯素手,当窗刺绣结衷肠。规形恰与美璧合,藻艳巧夺菱花妆。由来尚象乃成器,拜君佳贶感君意。姱行惊时亦易污,神物深藏岂轻示。守黑须从老氏谟,用光却笑稽生累。与君结交肝胆见,世上纷纷尽如面。一朝慷慨爱已捐,万金挥斥心能贱。皇生佩囊如佩韦,韬精埋照承馀辉。
https://shici.929r.com/shici/jPQIyFBI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