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之雁来天隅,中有一者飞而孤。
自丧其雄不并宿,江中警夜甘为奴。
江滨之人少慈惠,一网高张百禽殪。
不虞永断匹偶恩,食肉卖毛为得计。
翩翩之雁来天隅,中有一者飞而孤。
自丧其雄不并宿,江中警夜甘为奴。
江滨之人少慈惠,一网高张百禽殪。
不虞永断匹偶恩,食肉卖毛为得计。
这首诗《行路难(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以雁的形象比喻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句“翩翩之雁来天隅”,描绘了雁群在天空中翱翔的景象,展现出一种自由与和谐之美。接着,“中有一者飞而孤”点出了一只雁因失去伴侣而形单影只的情景,引出了下文对孤独与离别的探讨。
“自丧其雄不并宿”,雁失去伴侣后不再与另一只雁共栖,表现出动物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对伴侣的忠诚。紧接着,“江中警夜甘为奴”则通过雁在江边警醒过夜的场景,暗示了人类社会中那些孤独无依、只能自我守护的个体形象。
“江滨之人少慈惠”,指出江边的人们缺乏同情心与仁爱,象征着社会上存在的冷漠与残酷。随后,“一网高张百禽殪”描绘了捕猎者设置陷阱,无辜的生灵因此丧命的场景,暗喻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与掠夺。
“不虞永断匹偶恩”,表达了对失去伴侣的雁无法预料未来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分离时的无助与无奈。“食肉卖毛为得计”,则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为了利益不惜伤害他人或牺牲道德。
整首诗通过雁的形象,以及对雁群生活状态的描绘,反映了人世间的情感、道德、生存状态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性。陈恭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对生命、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汀冷眠鸥,天空过雁,农家喜得秋晴。
闲寻佛舍,篱落吐金英。
杮叶槐梢乱堕,凭楼望林樾疏清。
郊原里,畦蔬香翠,几处辘轳鸣。含情。
重九近,双螯斗酒,鲈鲙莼羹。
忆假桥呼渡,画舫银筝。
少日乘风旧愿,十馀年、屈指堪惊。
低徊久、寒烟斜照,归骑向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