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登泰山上,下有沧海流。
晞发餐日精,一望麟凤洲。
渺渺三神山,宫阙如云浮。
虞巡柴岱宗,肆觐东诸侯。
登封七十家,升中乃射牛。
燕齐扼腕谈,入海多宿留。
安期不可遇,羡门不可求。
肃然与石闾,日月今千秋。
吾将仍羽人,乘蹻于丹丘。
东登泰山上,下有沧海流。
晞发餐日精,一望麟凤洲。
渺渺三神山,宫阙如云浮。
虞巡柴岱宗,肆觐东诸侯。
登封七十家,升中乃射牛。
燕齐扼腕谈,入海多宿留。
安期不可遇,羡门不可求。
肃然与石闾,日月今千秋。
吾将仍羽人,乘蹻于丹丘。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欧大任所作的《感遇六首(其四)》。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壮丽景象,以及对古代帝王巡狩、封禅活动的追忆。开头两句“东登泰山上,下有沧海流”,以泰山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壮观的自然景观,泰山之巅,仿佛能俯瞰到大海的波涛。接着,“晞发餐日精,一望麟凤洲”则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想象自己在泰山之巅,沐浴着阳光,仿佛能品尝到日精之气,遥望到传说中的麟凤洲。
随后,诗人展开想象,描绘了三神山的缥缈景象,“渺渺三神山,宫阙如云浮”,三座神山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宫殿如同浮在云端,充满了神秘和浪漫色彩。接下来,“虞巡柴岱宗,肆觐东诸侯”提到了古代帝王的巡狩活动,他们不仅在泰山封禅,还远赴东海,展现了古代帝王的雄心壮志和对天下的掌控力。
“登封七十家,升中乃射牛”则讲述了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情景,其中“射牛”是封禅仪式的一部分,象征着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最后,“燕齐扼腕谈,入海多宿留”描述了燕齐之地的人们对于帝王巡狩活动的热烈讨论和长时间停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帝王的敬畏之情。
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这些神话般的历史人物已经不再存在,“安期不可遇,羡门不可求”,表达了对古代英雄无法再遇的感慨。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保持着对仙界的向往,“肃然与石闾,日月今千秋”,即使不能成为神仙,但心灵上依然与石闾相通,感受着时间的流转。
最后,“吾将仍羽人,乘蹻于丹丘”,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成为羽人,乘坐飞鞋前往丹丘的愿望,追求自由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古代文化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