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
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
当人自天真,譬之秋潭水。
一物著不得,岂用安名字。
切莫向其中,认之还不是。
不见须菩提,空空达彼彼。
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
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
当人自天真,譬之秋潭水。
一物著不得,岂用安名字。
切莫向其中,认之还不是。
不见须菩提,空空达彼彼。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比喻和直接陈述,探讨了真理的本质和认知的误区。诗中“佛与祖师言,拈花示痴子”引用了佛教故事中的“拈花微笑”,象征着智慧的传递和理解的微妙。接下来,“我今发此谈,何言颠倒尔”表明诗人要揭示的是一种对真理认识上的颠倒,即人们在追求真理时可能陷入的误区。
“当人自天真,譬之秋潭水”将人的本性比作清澈的秋潭水,强调了自然本真的重要性。接着,“一物著不得,岂用安名字”指出任何外在的附加或概念化都会遮蔽真相,如同在水中投下石子,扰乱了水面的平静,无法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切莫向其中,认之还不是”告诫读者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深入本质去理解。最后,“不见须菩提,空空达彼彼”引用了佛教中著名的僧人须菩提的故事,强调了通过空性的智慧来达到对一切事物的深刻理解,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宁静和清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感知和概念化的思考,去体验和领悟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达到一种更为深刻和真实的认知状态。
平生习迂僻,人物常怀古。
自从尧舜来,历历固可数。
降兹秦汉下,无才继邹鲁。
伟哉宋德隆,夫子生四五。
日月丽中天,远近曷不睹。
人心一返正,斯道朗以溥。
嗟我小子愚,私淑岂小补。
偶从黄卷中,瞻像慰渴慕。
因像以求心,益自陶莽卤。
不及犹恐失,谁知此心苦。
会当写斯图,顷刻恒敬负。
先生晏卧读书窗,孤负新醅发旧缸。
寒极不禁挥健笔,夜深犹为拥清釭。
聊将卷帙销馀闷,却任歌词叠故腔。
药裹欲劳丹灶一,诗筒空报玉盘双。
心旌漾漾还增剧,愁绪纷纷亦转庞。
最爱虚檐明月上,惯闻高阁暮钟撞。
长时病榻凭谁遣,今日诗坛拟自降。
瘦骨秪怜头戴笠,渴怀终慰梦吞江。
气钟岳麓山灵閟,派出长沙水势淙。
一代才华烦郑重,少年功业在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