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亘南北,转漕掌司农。
斗粟应知贵,盘珍可滥供。
川途非一历,庾政悉何从。
回望方衔尾,帆樯隔浦重。
会通亘南北,转漕掌司农。
斗粟应知贵,盘珍可滥供。
川途非一历,庾政悉何从。
回望方衔尾,帆樯隔浦重。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登舟(其二)》。诗中描绘了大运河上船只穿梭,粮食运输繁忙的景象,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水运交通和漕粮管理的重要性。
首句“会通亘南北”,点明了大运河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其作用如同一条贯穿天地的长线,形象地展示了这条人工河流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接着,“转漕掌司农”一句,揭示了大运河的主要功能——转运粮食,由司农负责管理,强调了漕运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关键地位。
“斗粟应知贵,盘珍可滥供”两句,通过对比普通粮食与珍贵食物的供应情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粮食的重视以及对食物等级的区分,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对民众生活的关注。
“川途非一历,庾政悉何从”则进一步阐述了漕运路线的复杂性和管理的全面性,表明了政府在粮食运输和仓储管理上的精细规划。
最后,“回望方衔尾,帆樯隔浦重”以生动的视觉形象收尾,描绘了船只在河面上前后相接、帆影重重的场景,既展现了水运的繁忙,也寓意着国家运输体系的有序运行。
整首诗通过对大运河漕运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成就,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管理的精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春芳苑游,接武上琼楼。
宛转萦香骑,飘飖拂画毬。
俯身迎未落,回辔逐傍流。
秖为看花鸟,时时误失筹。
秋至触物愁,况当离别筵。
短歌销夜烛,繁绪遍高弦。
桂水舟始泛,兰堂榻讵悬。
一杯勾离阻,三载奉周旋。
鸦噪更漏飒,露濡风景鲜。
斯须不共此,且为更留连。
六代骄奢地,三春物象繁。
灵湖通涨海,天堑隔中原。
晓渡高帆驶,阴风巨舰翻。
旌旗西日落,戈甲夏云屯。
豹变资陈武,龙飞拥晋元。
风流前事尽,文物旧仪存。
邪侮尝移润,忠贞几度冤。
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露滴蜂偷蕊,莺啼日到轩。
酒肠堆曲糵,诗思绕乾坤。
愁梦全无蝶,离忧每愧萱。
形骸劳大块,玉石任炎昆。
出处宁由己,升沈未足言。
且应中圣乐,坐起任昏昏。